麻黄应摆脱“六陈”说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6-13
□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
中药陈用之说由来已久。最早出现药物宜放置陈久后使用的提法见于《神农本草经》的序例中:“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后苏敬在《唐本草》言:“麻黄、陈皮、吴茱萸、半夏、枳实(枳壳)此应陈久也。”但麻黄真正成为“六陈”,是在唐《新修本草》中,该书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气味。六陈药物在生用时大多气味都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有可能出现毒副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和炮制,这些毒副作用会减轻或消失。所以,古人从临床实践中长期体会才逐渐提出“六陈”之说。古人将麻黄列入“六陈”可能与恐麻黄汗之太过亡阳有关,如明代李中梓《本草通玄》云:“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贾所学《药品化义》云:“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 ,为亡阳证。”
临床实践中发现陈麻黄发汗作用极弱,新麻黄发汗力强。如朱进忠《临证经验与方法》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先生说:‘诸家都云麻黄辛苦而温,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是发汗作用最强的药物,若与桂枝相配则发汗的作用更强,虚人用之不慎,可使漏汗不止。’又说:‘《伤寒论》的注释家们论麻黄的作用时,说到它的发汗作用时说得简直比蛇蝎还厉害,所以我长期不肯应用。可是有一年,突遇大量的伤寒证,先用小剂麻黄汤治疗,结果未见一剂发汗,不得已,将麻黄增至18克,结果仍然一例也不见发汗,其后细察药店所售之麻黄皆十数年之陈久者,于是改为从野地现采新鲜之麻黄试之,结果均一剂汗出得愈,始知麻黄新旧药效不同耳’。”可见麻黄陈放久后,发汗作用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其“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临床麻黄不止用于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还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五更泄、臌胀、遗尿等疾病,而陈麻黄的这些作用必然会减弱乃至消失。因此,笔者认为麻黄应摆脱“六陈”之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