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宋本《伤寒论》的俗字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5-25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俗字是主要流行于民间的不符合汉字六书规范的属于异体字范畴的字体。《辞海》解释“俗字”说:“俗字,异体字的一种。旧称流行于民间的多数为简体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区别正和俗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迁。”按,辽代和尚释行均于公元997年编写一部专门解释俗字的字典《龙龛手镜》,收录俗字26430个,其中大部分俗字并非“多数为简体字”,有许多俗字的笔划比正字还多,所以“多数为简体”,不是俗体字的主要特点。
我国研究俗字的历史很悠久。颜之推(531年——?)《颜氏家训》的《书证》、《杂艺》等篇对当时流行的大量俗字进行了分析。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唐张参《五经文字》、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等等都是研究俗字的重要著作。颜元孙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帐簿、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俗字对中医古籍影响巨大,在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印医书以前,中医古籍都是手抄本,其中有大量俗字。后来虽然改为木版刊刻,但是有些俗字辨识困难,于是出现讹字;有些文字虽然不讹,但是书写方法与后世通行的书写方法不同,于是造成了识别困难。研究俗字,是整理研究中医古籍的一项重要任务。
俗字的写法有一定规律可循。宋朝孙奕《示儿编》对俗字的书写规律有概括,可参。
赵开美本《伤寒论》以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为底本翻刻,翻刻精细,书中有大量俗字。下面选择几个俗字简加说明。
1“抟”与“搏”:《伤寒论》“小便赤黄,与热相抟”、“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之类的“抟”字,宋本《伤寒论》皆刻为【“扌”+“尃”】,这是一个俗体字,常常与“搏”字相混。唐代张参《五经文字》手部指出:“搏【“扌”+“尃”】,上补各反,从尃,尃音敷。凡搏、缚之类皆从尃。下徒端反,从尃。”后人不识此字,而改为“搏”字。但是宋版《伤寒论》刻板不误,而是刻为俗体“摶”字。细辨宋版《伤寒论》影印件,清清楚楚看出是俗体“摶”字,而不是“搏”字。考“搏”字与俗体“摶”字的区别主要在右边的声符“專”与“尃”上。
笔者对宋板《伤寒论》全书的所有俗体“摶”(tuan)字与以“專”字为声符的形声字如“转”字详加观察识别,发现“專”字与“尃”字有明显区别,绝不相混。比如宋本《平脉法》“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摶,肠鸣而转。轉即气动,膈气乃下”。句中有一个俗体“摶”字,有两个“轉”字,它们的声符形体有明显区别。
北宋校正医书局刻印医书以前,古代医书都是手抄本,俗体“摶”与“搏”多相混淆。以《素问》為例。《素问》较好版本首推明顾从德本,但是书中也把“搏”与“抟”混淆起来。谨以明顾从德影印本《阴阳别论篇第七》末段中的“搏”字为例,可以明确看到俗体“摶”字均已讹为“搏”字,而日本仁和寺影印本《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亦收录此篇文章,手抄本皆作俗体“摶”,杨上善均按“摶”的词义加以训释,训为“聚”“总”“皆”等。下简言之。
①《素问》:“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王冰注:“搏谓搏触于手也。”王冰不识俗体“摶”乃误释为“搏”,故训为“搏触”。《太素》手抄本作“阴摶阳别谓之有子”。杨上善注云:“阴脉聚,阳脉不聚也。”此句俗体“摶”与“别”是兩個对应的反义词,通过反义之脉象以鉴别有子与无子。杨上善以“聚”义释俗体“摶”,以“不聚”释“别”,是为得之,王冰注失之。
②《素问》:“阴虚阳搏谓之崩。”王冰注:“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王注解释医理,未释“搏”义,观注之意,为搏击义。《太素》此句杨氏无注,细审抄本字形,乃俗体“摶”字。
③《素问》:“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王冰注:“搏谓伏鼓巽于常候也。”此释医理。《太素》“搏”作俗体“摶”,杨注云:“太阴总得三阴之气。”杨以“总”义释“抟”。
④《素问》:“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王注释医理,未注“搏”义。《太素》句同,“搏”作俗体“摶”。杨注云:“少阴总得二阴之气。”释俗体“摶”为“总”字。
⑤《素问》:“一阴俱搏十日死。”王未释“搏”义。《太素》作“一阴俱摶十日平旦死。”杨注:“厥阴气皆来聚。”以“皆”“聚”释俗体“摶”。
⑥《素问》:“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王未释词义。《太素》作俗体“摶”,杨注:“三阳之脉聚而且鼓。”以“聚”释俗体“摶”。
⑦《素问》:“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二阳俱搏,其病温”,王未释词义。《太素》句同,唯两“搏”字作俗体“摶”。杨注:“阳明之气皆聚。”以“聚”义释俗体“抟”字。
上述七例《素问》共有八个“搏”字,王冰解释为“搏触”,即搏击之意。有的句子未释“搏”义,已释于前,则略于后。《太素》有八个俗体“摶”字,杨训释为“总”“聚”“皆”,以“摶”的本义释之。细审《太素》手抄本作俗体“摶”,绝无疑义。
《素问》顾从德本尚有一些“搏”字当作俗體“摶”,当进一步研究之。
王冰注以解释医理为主,杨上善注以训诂为主,对比上注可见其他。
赵开美本《伤寒论》对俗体“摶”与“搏”区分得很严格,通览赵开美本《伤寒论》有“摶”字而无“搏”字。后世不识俗体“摶”字,乃讹为“搏”字,近世铅字排印本、电子录入本皆讹作“搏”矣,是以琐言辨之。
複:义符是“衤”旁,《伤寒论》皆作“礻”旁,为“複”的俗字。
往:右半边是“主”字,《伤寒论》作“生”字,为“往”的俗字。
纸:右半边是“氏”字,《伤寒论》作“氐”字,为“纸”的俗字。
初:左半边是“衤”旁,《伤寒论》作“礻”旁,为“初”的俗字。
被:左半边是“衤”旁,《伤寒论》作“礻”旁,为“被”的俗字。
疒+轸:《平脉》:“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摶,必成隐疒+轸”。此字是“疹”的俗字。《正字通》疒部:“疒+轸,俗疹字。”《伤寒论》多用“疹”字。
“復”与“覆”:“旋覆花”宋本《伤寒论》皆作“旋复花”,无一作“覆”字者。
“沈”与“沉”:宋本《伤寒论》沉脉之沉皆作“沈”,无一作“沉”者。《玉篇》:“沈同沉。”今“沈”与“沉”音义有别。
宋版《伤寒论》“沉”作“沈”、“覆”作“復”既不是讹字,也不是俗字,附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