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辨证论治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5-30

□ 缪茂军 冀红 江西省全南县中医院

中暑是在高温伴高湿或烈日暴晒过久的环境下,由于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一组急性热病。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发生中暑时,应尽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中医常采用以下辨证论治,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暑热亢盛致肝风内动

症见昏眩欲倒,四肢挛急,头项抽搐,甚至角弓反生,牙关紧闭,神志不清。

治宜镇肝熄风,开窍醒神。取镇肝熄风汤加减:赭石15克,芍药12克,玄参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茵陈15克,天冬15克,生麦芽10克,甘草6克,怀牛膝12克,钩藤10克,水煎服。四肢挛急者加止痉散;烦热者加生石膏30克,栀子6克;烦躁不安或抽搐酌加羚羊角(研细末)0.3克冲服;有痰者加天竺黄9克,胆南星3克;头痛重者加夏枯草30克。

中成药可选用行军散,每次0.3~0.9克,每日1~2次;或通关散少许吹鼻取嚏;或卧龙散,每次0.3克,每日1~2次。

阴损及阳致气虚欲脱

症见面色不华,头晕心悸,精神萎靡,汗出肢冷,发作时昏倒仆地,气息短促,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微,沉缓,指纹多淡滞。

治宜益气固脱,益阴复阳。取参附汤加减:人参10克,制附子10克,淮山15克,白术15克,水煎服。若汗出不止者加黄芪15克,山萸肉15克,煅龙牡20克;血压低者加生脉散;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田七10克。

中成药可选用玉屏风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或痧药,每次10~20粒,每日1~2次;或周氏回生丸,每次10丸,每日3次,姜汤送服。

中暑是一种急性损伤性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护:

1.做好户外防护工作,比如选用透气的帽子,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从事劳动;2.饮食宜均衡清淡,适时补充水分,服清暑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凉茶、海带汤等)及盐类饮料,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烟酒,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3.加强体质锻炼,宜穿浅淡色的衣服,若一定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须定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能量;4.常备清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