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胎丸”到底是福还是祸?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6-27
□ 常怡勇 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
最近有报道称,“人工多胞胎”在我国呈逐年增加之势,今年4月以来,就有6对人工“定制”多胞胎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扎堆降生,这让专家忧心忡忡。
专家提醒,常吃促排卵药不仅会让女性更年期提前,更易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和肝肾功能损伤,女性不应以自身健康为代价来增加怀双多胞胎概率。
“多胎丸”为何物?
几年前,克罗米芬胶囊(氯米芬)还是各地西药房中一种很少有人问津的“冷药”,每粒售价只有0.59元,在药店里随处可买,主要用于个别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为促排卵药物。一些人为了钻计划生育的空子,为了人为“创造多胞胎”或出于其他目的,本身排卵很正常的育龄女性也开始大量服用克罗米芬,至此,克罗米芬开始被称之为“多胎丸”。
为此,国家将该药调整为“处方药”严加管制,一时间该药成了“稀缺货”。个别药店存有旧货,则高价向求购者出售,每粒售价高达几百元,还有些人在网上公然高价叫卖。一些治疗不孕症的专科诊所,买来这些药物,私自搀兑,炮制出所谓的“祖传秘方”,高价出售。一些千方百计想生育多胞胎的育龄夫妇则不惜花重金购药服用。
滥用“多胎丸”
赔了夫人又折婴
河南省周口市32岁的陈先生,结婚几年没有孩子,四处投医买药。其妻子在服用大量的促排卵药物后怀孕,经医院检查得知,所怀的是双胞胎,家人高兴不已。怀孕7个月的时候,妻子早产,生下两个男婴,但他们身体都十分弱小,每人只有一斤多,而且全身肌肤呈紫色,哭声无力。经医生检查发现,两个婴儿都有严重的先天发育不良,这与孕妇在怀孕之前服用过量“多胎丸”之类的药物有极大关系。最终,这两个孩子几天内相继死亡。
像陈先生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一位唐先生,为了让妻子生下“双胞胎”,劝妻子服用“多胎丸”。如今,妻子不仅没怀上“双胞胎”,反而患上卵巢囊肿。经医生诊断表明,其妻子患上卵巢囊肿与服用“多胎丸”有直接关系。
据报道,沈阳等地也曾发生过服用“多胎丸”出现五胞胎的现象,结果因为一些并发症5个孩子都没能保住。医生提醒,多胞胎流产率高、死亡率高,新生儿智力也有可能受影响。
谨慎使用促排卵药
促排卵药,一般适用于治疗卵巢功能低下或有排卵障碍的人群。滥用排卵药物的危害显而易见,须谨慎使用。
导致女性更年期早来。促排卵药有很多种,但是大致机理都是通过促进卵泡成熟促进排卵的。女性体内卵泡的数量有限,长期促使卵泡加速发育成熟,势必导致青春期时储备的4万多个卵泡迅速消耗。当所有卵泡都耗尽之后,由于雌激素不再分泌,更年期就来到了。一个月排出一个卵泡,更年期可能在40多岁来到;如果一个月排3个,可能30多岁就要面临更年期了。而且,服用促排卵药后,会使好几个卵泡一起成熟,导致卵巢体积增大,造成胃肠道反应,甚至肝肾功能损伤。
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由于促排卵药阻断了雌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导致身体停留在一个高雌激素水平上,有可能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内分泌紊乱、水电解质失衡、盆腹腔积液甚至是血栓。
并发症不可忽视。服用促排卵药物后,尽管使多胞胎的发生几率大增,对于怀上多胞胎的孕妇而言,并发症也往往比较多,例如贫血、妊娠高血压、早产等。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血尿、腹水、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多种严重后果。促排卵药物有可能引起卵巢过度刺激,内分泌紊乱,卵巢囊性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并且有可能发生卵巢癌、乳腺癌等。该类药物正常服用剂量的波动范围也比较大,如果盲目服用,可能会打乱内分泌轴的功能,导致真正的不孕症。
促排卵药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监控下服用。其使用首先要有指征,再由医生根据个人情况科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