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午独觉无余声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7-14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宋·柳宗元

诗词赏析

正午时分,往往会有一种像喝醉酒的感觉,昏昏欲睡。此时,打开靠北墙的窗子,让清风吹进来,使室内的空气流通开来,再好好睡上一觉,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作者把夏日午睡前后的情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写出了避暑的科学:“溽暑”——湿热产生了,“醉如酒”——昏昏欲睡,“开北牖”——打开阴凉方向的窗子通风,“日午独觉余无声”——能帮助人安然入睡。这里,避日、通风、静养、午睡都是消暑的有效措施。

健康话题

午睡,是许多人的习惯。午睡的好处,也被大多数人认可。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午睡除了可以缓解机体疲劳外,还是消暑的有效形式。

>> 日到中午人昏沉

夏日是炎热的,在我国古代的五行中,火、红、南方都是热的代表。尤其在南方一些地区,热与湿交蒸,热中有湿,湿中有热,它们产生出的闷热感,让人更加难受。热性炎上,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会导致大脑血和氧的供应不足;湿性重浊,能产生昏沉的感觉,会出现头重身困的表现。中午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热晒湿蒸,昏昏欲睡的情况很容易发生。美国麻州大学的巴蒙博士认为,这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与早餐质量不能保证、午餐质量相对较高有密切关系。由此造成的血糖过低,使人变得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解决不好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下午的工作效率。有人企图用补充糖分的方法来缓解它,其结果恰恰适得其反:吃糖或含糖量较高的甜食,虽然能使血糖很快上升,但只能维持1小时左右的时间,达到高峰后就快速下降了。另外,糖分进入人体后,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造成体内的糖比吃糖前更低的状态。所以在如何解决午后昏昏欲睡的问题上,他提出早餐吃好、午餐少肉的观点。对午后昏昏欲睡的现象,我国古代早有认识,并创造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其中包括午睡在内,并且逐渐形成了习惯。在古籍中,午睡有午枕、午梦、昼寝、昼眠等多种叫法。王安石有《午枕》诗:“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鸣悠扬梦,隔山水供宛转愁。”它如蔡确的“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觉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杨万里的“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都是说午睡的。

>> 午睡睡出好精神

现代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午睡是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机体良性循环的科学方法。在我国,午睡是科学界公认的有益于健康的好习惯,我国政府也从制度上保证了午睡的时间。在每年夏季最热的阶段,有些地方的午睡时间长达二三小时。近年来,就连与东方“午睡有益”的观点在认识上一贯相左的西方国家,也发生了动摇,关于“午睡有益”研究的成果屡屡爆出热门话题。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认为,中午哪怕睡上20分钟的觉,下午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工作中的差错和失误就会减少。他们建议,把午睡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研究者认为,人在完全苏醒状态下只能连续工作4小时,白天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睡眠,中午13~14时是最佳的午睡时间,睡半小时至1小时即可。没有条件睡觉的,打个盹也好。长时间连续工作,是导致心脏病、糖尿病的根源,或过早出现衰老。他们已把午睡作为公共卫生行业AOK保险公司健康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些州已开始安排公务员午休,还为他们提供睡床。关于午睡的时间,是饭前睡还是饭后睡,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在饭前午睡效果更好。因为人体的血液是一个恒定的系统,进食后血液就会向消化系统倾斜,大脑和肢体得到的血液相反减少,不仅氧气和营养素的需求不能满足,而且代谢的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饭后午睡虽能使机体的疲劳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睡眠后产生的阶段性头昏脑涨、四肢乏力、周身酸懒的不适感没法解决。如果中午下班或放学后吃点水果、喝点牛奶就开始午睡,然后起床就餐,半小时睡眠的效果比饭后睡的2小时还好。

有些人是不宜午睡的,如低血压患者、患有动脉硬化的高龄老人(65岁以上)、体态过于肥胖(体重超过正常值20%以上)的人等,因为午睡造成的脑部血流量减少、机体血液黏度增高、脂肪堆积等,对他们本来就存在的不完全健康会带来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