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难得的好医书——《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7-28
□ 李俊德 中华中医药学会
图片说明:
医案一 李男,九岁,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日,身热咳嗽一周,初则汗出不彻,脉数,苔白根腻、食少,大便间日下,曾进中药及注抗菌素未解,验血白细胞仅二千余,宜解暑湿为治。
连翘九克 浙贝母九克 清水豆卷九克 薏苡仁十二克 青蒿梗九克 佩兰六克 焦山梔九克 冬瓜子十二克 杏仁六克 薄荷(后下)二克 天水散(鲜荷叶包) 十二克 两剂
医案一 按 时届八月,暑湿当令,暑邪挟湿,留恋上中焦,证见身热,咳嗽,汗出不彻。苔白腻脉数,故处方采三仁汤之意,渗化湿浊,并祛暑,两剂而愈。
由何钧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一书,以深蓝墨色暗花,白色书签,仿线装书格式装饰的,既古典又新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使人看了有一种深沉宁静的踏实感。其中红格纸毛笔行楷的医案和按语,使人深感名老中医的真诚、沉着和一丝不苟的举止非同一般。
古今《医案》,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记录和总结。它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起到参古鉴今、羽翼典籍的重要作用。早在《周礼》,即有最早的医案记录,当时称为《医籍》,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痰饮篇》中的“青龙汤下已……”等若干连续的条文,近于医案记录。以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在专著中结合了治疗实录,也是另一形式的“医案”,均为金、元医家的著作。至明代吴鹤皋,他说:“脉案者,窃公案之义。医者察得病情,立定方法,使病邪不能逃吾之方论,药到而邪伏。譬之老吏听狱,援律定刑,使奸人无所逃也”。说明拟出医案格式,既说病情,又说病理、治疗和邪之所在。至清初,喻嘉言也有类似的议病立案之主张。清代中叶以后,不但进一步有了各种医案的出现,而且其内容也是理、法、方、药,逐渐完备。清末到今,则各家“医案”刊梓甚多了。
前代医家说:“读书不如读案。”自古到今,学医的人,不能不读《医案》,何故?孙东宿说:“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因纪之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可见医案之应读。再看《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编纂者秦氏自序说:“人之论医者,动称《内》《难》《伤寒》。夫《内》《难》论病书也,《伤寒》诊病书也……故《内》《难》不详方药……《伤寒》绝鲜理论。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又说:“近贤章太炎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梁任公曰:“治学重在真凭实据,夫医案皆根据病理,而治疗之成绩,亦中医价值之真凭实据也。”因而,前代医家很多在随师侍诊、抄录医案之同时,视学医案为学医之终南捷径。事实上亦有很多名家,都是用这种方法学医的。因为《医案》是医生的实践记录,记录医生的医疗经验。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书法艺术表现中医学是中医界智慧的表现,也是中医界智慧的奇葩。文以载道,载医之道,载书之道。自古医坛中,为大医者不乏书法大家。东晋之葛洪,南朝之陶弘景,清初之傅青主等都是书法、丹青光彩照人的。近代名医中,兼长书法者大有其人。大约在5年前,中华中医药学会曾组织编写了《名老中医墨宝》,绽放的墨香为中医界、书法界增添了温馨、和谐的光彩。本书作者为了继续这种好形式、好方法,编写这部何任老亲自书写的医案墨宝。既传承国医大师何任老的高超医德医术,也是传承何老的书法艺术。医案书法结合既可示范中医处方特色,也可供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收藏。
《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所收集的医案虽不很多,但精辟可师。如李男的暑邪挟湿曾中西药治不愈,医案针对时令渗化湿邪并祛暑,两剂药就治愈。又如胡某温病案,治不过三数天,就痊愈。且按语又简洁明白说:“二剂而神清热退,改以生津为主。”叶天士曰“炉烟虽灭,灰中有火”故仍以清热为辅。聊聊数语,把温病的发病阶段,治疗主次,一一点明,要言不烦,十分精确。再如用《经》方,准确无误,如唐某的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两病久治不效。而据《金匮要略》用枳术汤加补中益气丸,健脾消痞补中而愈,可法可师。又如对胆囊癌肝浸润的险恶大症,医院已无法手术的病人并预言存活二十天者,居然举重若轻以“四两拨千斤”的胆识,给病人扛过这一关,而且至今已近十年,尚在正常上班并接受电视台采访。真人真事、有凭有据,都是难能可贵的薪传宝典。怎不令人推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