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医生圆梦

中国中医药报 2011-09-23

本报记者 周颖

能走进大学校园,听中医药教授讲课,是许多乡村医生的梦想。9月14~20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承办的首届“乡村医生走入大学校园”培训项目,让北京近60位乡村医生圆了这个梦。

满足基层群众需要

“老师选的病种是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采用的形式是专题讲座,讲的是专证用专药,既听得懂,又用得上,可帮了我们乡医的大忙。”丰台区卢沟桥乡卫生服务中心的王成财在结业式上说的一番话,道出了参加培训的乡医们的心声。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内科硕士徐加奎是这次乡医培训中学历最高的,目前是朝阳区三间房乡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大夫。他告诉记者,上研究生时,理论课程多,临床实践少,对一些疾病的辨证和用药体会不深;这次学习内容很丰富,有基础理论和经方运用,有急病辨证和应用实例,也有常见病治疗和中成药使用。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下苇甸村卫生室的李志山已经64岁了,还在基层从事中西医工作。他说,乡村医生应该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让百姓切实体会到中医药的优势。他希望今后的培训能延长时间,增加内容,如康复、推拿、老年病、骨关节病等,同时加大临床实践,最好跟着中医专家出诊,可以随时接受专业的业务指导。

33岁的赵明科是房山区城关镇前朱各庄村卫生室大夫,她从事的是西医,但对中医很感兴趣。特别在农村经常看到一些病人运用西医药治病,虽然当时缓解了病情,可不久就反复发作,而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治本治根,农民少受罪,少花钱,更坚定了她学中医的信念。她说,即使是自己花钱、花时间,也愿意跟师学知识,学习一些中医药适宜技术。

帮助乡医提高技能

“这次培训只是一个开端,今后要敞开大学校门,进一步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作为培训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帮助乡村医生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中医药服务能力。”80多岁的北京中药大师金世元的话刚落音,就博得一阵阵掌声。

金世元是这次培训特意聘请的中医药教授。他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讲座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成药的概念、形成、发展和应用。特别对目前销售的名称类似的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活络丹、逍遥丸等功效区别进行了讲解。学生们感到这个讲座贴近实际、非常实用,他们常常在课上课下与他教学互动,探讨一些工作中的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吕兆丰教授对这次“乡村医生走入大学校园”培训项目的研究思路表示肯定。他认为,这个项目强调是在医改背景下的首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进程中,应时刻联系医改,前期要做足文献研究与分析,搞清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才配置的政策思路。学校将充分利用大学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做好中医药教学工作。他希望,学员们通过这次培训,体会高等学府氛围,了解医学学术的新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一线的医疗工作中。

负责这次培训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研修学院副院长王美丽介绍,经过认真调研,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培训内容,选定了金世元、周耀庭、高忠英等首都中医药名师和专家作为培训教师。老师们结合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传授了中医药防治传授经验,同时,还组织乡医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临床观摩。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政府的工作职能。我们这次培训只是开了一个好头,也是对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一种探索。今后,我们要与首都医科大学结成伙伴关系,建立长效机制,联手打造乡医培训新模式,办出品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在结业式上的表态,让乡医们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在2011年北京市中医药工作重点中,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明确提出“重心下移,提高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思路,即夯实首都中医药基层服务网点,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为此,该局与北京中医协会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并进行专项研究,还拨专款,为北京市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中医药综合性培训。

北京中医协会会长谢阳谷认为,这次培训符合医改“强基层”的理念,既是培训模式与特色的创新,又是培养中医基层人才的平台。“名医出基层”将是未来中医培训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以后将增加更加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培训内容,如针灸等非药物疗法、中草药鲜药的鉴别与运用等,培养出一支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切实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和百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