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长逝 骨道传神——追思恩师罗有明先生
中国中医药报 2011-10-19
□ 赵传铭 空军北京羊坊店干休所门诊部
两年前的10月11日,特别是生活在北京的老人,都知道京东有位正骨名医,人称“双桥老太太”的一代骨伤宗师,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奋斗了90年的中医正骨事业。但她以济世救人为己任、淡泊名利的精湛医术和精神追求,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成了我不懈奋斗的动力。
罗有明原来叫王门罗氏,1904年7月出生在河南夏邑的一个中医世家。她一生向善、朴实无华,凭着一颗仁爱的心和一双神秘的手,救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各样的骨伤患者。她少年学医受祖母业医的熏陶,18岁时就能独自行医,给家乡父老诊疾疗伤。1948年秋,罗有明来到北京双桥镇252部队医院,护理时任解放军某部连长、因作战负伤的丈夫王治忠。因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很快便义务担当起了该院的正骨医生。她凭着一身祖传的正骨绝技,成为京城老幼皆知的“双桥老太太”。上世纪50年代末,邓颖超因患腰疾,几经治疗不愈而延请罗有明,经罗有明手法治疗立挽沉疴,周恩来笑称她是“炕头上飞出来的金凤凰”,并即兴赐予罗有明“罗有名”之名。罗有明自谦地说,还是把“名”改作“明”吧。自此,罗有明就告别了“王门罗氏”。
我拜罗有明为师,源自目睹了罗有明一次神奇诊疗。 1973年的一天,我陪一位部队领导慕名请罗有明看腰痛。当时她在双桥镇医院工作,一位通县的农民,因刚刚从高处摔下,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躺在门板上用一辆卡车送来请罗有明诊治。因我是军医又是罗有明的同乡,她热情地拉着我一起给这位病人诊治。她仔细地询问了病情,不动声色地把手伸到病人背部推拿。不到两分钟,她说:“你动动身,看看怎么样”。我大吃一惊,据我当时所知,脊柱骨折患者,绝对不能乱动,防止脊髓再损伤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当时我真想劝病人不要动弹。可就在那一刻,我就听到病人的回答:“比刚才好多了﹗”我长舒一口气,但不忍又问:“你好些了吗?”病人仍然是那句肯定的回答。当时罗有明仅凭一双手,居然在几分钟之内,使一个脊柱骨折的病人自我感觉好多了。此情此景,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使我好像着了魔似的对罗有明产生一种仰慕和神奇之感。
“病人腰痛、大夫头痛”这句话一点都不虚。当时我所在的部队经常坑道作业,寒冷、潮湿的环境造成许多官兵患关节炎,腰腿痛,有的甚至落下了残疾。眼看着战友的伤痛,身为卫生队长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罗有明用神奇的手法立刻让患者解除病痛,我决定拜罗有明为师,学习骨道。在部队的支持下,我经常去双桥看望罗有明,在她身边学习请教,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终于收下了我这个军营中的徒弟。
罗有明是一个重感情,热心肠而绝不保守的人。门诊时,她让我与她对面而坐,大凡遇到初次来诊或典型病例,她都让我先说治疗意见,然后她再看诊确定治疗方案。有时遇到病情严重无法来医院就诊的病人,她就带我去病人家中治疗。直到今天,我都很难说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式的“教学带徒”法。一次,一个小儿因摔伤致尺骨鹰嘴撕脱性骨折,前来求治。我先简单看过X线片,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但罗有明一摸一掐说:“骨折了”。我再次认真看X线片,果然发现有米粒大小且有移位的小骨折。事后她语重心长地说:“病人大老远跑这找我们看病,不容易。一定要根据病人条件,有X线片固然好,但要认真仔细地去看,无X线片时,这就要凭功夫、靠本事,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用心用手去摸,检查到位,才能诊断清楚,手到病除,这也叫‘利人利己’”。罗有明几句看似简朴而有哲理的几句话,使我感受到她高尚的医德,丰富独到的经验和对工作精益求精,来自她视病人如亲人,用心给病人看病疗伤的深厚感情。
一天午饭后,罗有明看我把双手指甲剪得光秃秃的,笑着说:“两个拇指甲不能剪得太短,要适当留长些”。我心想手法治疗留长指甲干啥?罗有明看我不太理解,就郑重地告诉我说:“别小看这指甲,日常遇到小关节挫伤的病人,患指关节局部肿胀、疼痛,影响其功能,用指甲治疗,能起到封闭、外敷和内服药达不到的效果。”日后,实践证明用指甲治疗这类关节损伤的病,均可获得立竿见影之效。这也是罗有明不可多得的不传之秘。后来我遇到一名记者,左手拇指指掌关节捩伤、肿胀、隐痛、无力,甚至影响其握笔写作,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仍不明显。我按照罗有明传授的方法,用拇指甲予以治疗,仅4次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罗有明就是这样,将她的临床经验和自己发明的技艺一点一滴地向我传授着。直到她辞世前,都在关心我、指导我。
恩师罗有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默默奉献的一生。她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丰富的正骨经验,被患者誉为“圣手”、“国宝”。周恩来生前曾指示卫生部门:“虚心学习罗有明正骨医术,系统总结她的实践经验”。之后,国内外相继举办了数十期罗有明正骨经验学习班。国家投资专为罗有明建立了骨伤科医院。2007年罗氏正骨法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类传承保护项目。由其门人主编的《罗有明正骨传》一书出版,受到业内人士好评,并再版。
恩师的音容笑貌,指导我学习的场景,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有机会把几十年的点点滴滴的记忆片段,写作拙文,算是我作为后来人,对恩师在天之灵的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