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检半数不合格甘肃中药材质量堪忧
2004-11-23
新华社信息兰州11月23日电(许晗 孙艳霞)近日,从甘肃省城调队获悉,甘肃省中药材质量堪忧,半数以上中药材抽检不合格,不少药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致使中药材药效不明显。专家担忧,长此下去,甘肃省中药材资源将会毁于一旦。--半数以上中药不合格据悉,今年上半年甘肃省药监局抽检结果显示:中成药抽验不合格率为7.73%,中药材(包括中药饮片)抽验不合格率为55.4%,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医疗单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还很严重。在对全省15家药品生产企业的抽检中,中药材(含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为60%。据调查,市场上不合格的中药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假充真,另外就是以次充好。现在不但药材市场上有假药材,旅游景点、高级宾馆饭店里也都存在着各种假药材。例如,野山参中的参头、参须都是用胶水粘上的,往海马中灌水泥,往天麻中塞钉子,药用植物海风藤把叶子与藤掺在一起销售,河北产的枸杞混在宁夏的枸杞中,或是把河北的枸杞贩运到宁夏冒充宁夏枸杞销售。
中药材质量不佳,不但影响到以其为原料制作的中成药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许多中医感到无奈的是,治病过程中,症辨得不错,方开得也对,但病人吃了药疗效却不明显。--野生药材资源日渐枯竭随着中药材需求量的上升,近年来过度采、挖、捕猎,野生药材资源日渐枯竭,致使很多药材特别是多年生药材,越采越少,越采越小,造成误采误用现象。野生药材少了,很多开始人工种植或养殖,但由于农户分散生产,难以实施监督检查,以致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保管不当变质、制假掺假现象也很严重,同中药材的品质与产地有很大关系。不同产地产出的药材质量有很大差异,很多地方为了增加收入,不管当地条件是否适宜都引种,造成药材品质下降。很多地方为了抢先出售药材,不到采收季节,不等药材成熟就提前采收,造成中药材品质低劣。最为严重的是一些药农将采集的药材就地加工,低价销售;与此同时,一些国有正规饮片加工厂在个体饮片加工的冲击下濒于停产。--中药材生产须监管中药材不同于一般商品,对其生产经营必须加强监督管理。有关专家认为,首先要从源头入手,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大户,建立若干种植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推行科学种植养殖;中药材的种植要因地制宜,要实行异地引种栽培申报制度。其次中药饮片加工要集约化、产业化、规范化,统一加工炮制标准,杜绝个体加工,投资扶持发展国有饮片厂,实行饮片上市批准文号制度。同时,加大中药材质量标准研制投入,对人工种植养殖的中药材品种进行系统调查,从重点产地搜集样品,研究制订含量测定标准,修订完善国家药典中药材质量标准。加强对中药材营销市场的管理,实行中药材经营许可证制度,对进入药市的药商要进行资格审查,对进入药市的药材要进行检验,对经销中药饮片的单位要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