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技术交易市场持续升温交投火爆之余还缺啥

2003-12-24

去年,在一个医药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踌躇满志地透露,该公司正在进行生物芯片研发,准备用3年时间来完成。“当时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医药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别说3年,就是10年能否最终研发成功,进入市场也是不易。”中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副秘书长李玉璞日前对记者说。现在,深圳微芯公司已经成功穿越“危险地带”,踏上了开满鲜花的坦途:开发的生物芯片技术引起美国FDA浓厚兴趣,并有外资投入意向。

幸运只落在少数人的身上,对中国的医药技术而言这种幸运尤为稀少。“现在,企业咨询技术交易的不少,科研机构想卖技术的也不少,但交易成功的却不多。”李玉璞略显无奈地对国内医药技术交易市场情况做了这样的描述。

而此时,业内人士正在为医药技术交易市场向好的明天满怀期待。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医药高新技术交易会上,共有606个项目参加交易,吸引了包括美国BioPharm SolutionsInc(BPS)、加拿大新科药业有限公司、香港亚洲保康有限公司、北京医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医药机构,以及80多家投融资机构参会,其火爆程度为历届罕见。

1、市场升温

“现在,我每天都能接到三四个企业的咨询电话,询问技术交易方面的事情,上半年几天也接不到一个电话。”技术市场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年里,医药企业都在忙着通过GMP认证,医药技术遭遇寒流。如今认证已近尾声,不少企业又开始为认证中扩建的生产线和投入大量资金导致的产能过剩、成本增加而发愁。李玉璞告诉记者,国内药企掌握的大多是老品种,收得率已经很高,从挖潜上降成本难度很大,再进行技术改造可能比做一个新品种还难。因此,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要求非常迫切。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说:“我估计,在通过GMP改造的企业中,约有1/3的企业已陷入老产品寿命到期、后续没有新品种的境地。”

北京市科委下属的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则介绍说,今年1~10月,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项目交易量超过1000项,同比增长40%,交易额达6亿元。而据芮国忠说,目前我国每年的医药科技成果交易额大约在80亿元左右,每年约有10%的增长。像东盛集团这样有实力的企业,都非常关注医药技术市场的发展。记者询问该公司主要负责营销的总裁助理陶朝晖对技术市场是否有兴趣时,他连连说:“有兴趣。”

2、“真金”难觅

药企对医药技术的需求如此旺盛,科研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出售?

长春博泰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朱迅博士说:“企业需要的是‘交钥匙’技术,而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做不到。”

据资料显示,美国研发投入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保守地说,目前单品种研发费用至少要3亿~5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而在我国这种情况难以想像,除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湖北医药工业研究院等有一定的实力外,大多数科研机构实力薄弱,即使有项目,科研资金也大多难以为继,因此卖“青苗”的现象屡见不鲜。科研机构坦言:“好项目卖不出好价钱。”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地说,青苗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因为研发存在很大的风险,虽然经过足够的实验研究,但距离工业化生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加之有些实验室里得出的结果,在实际生产中根本做不出来,因此,企业不会轻易掏钱买“青苗”。而上海医工院等实力较强的院所因为名气大、可靠性强、技术成熟度高,好项目几乎都在“青苗”阶段就被有实力的企业买走。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企业买“青苗”现象恰恰说明了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渴求与科研机构面对生存的无奈。

近年来,医药科研机构数量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涌现出5000多家研发机构,几乎与制药企业的数量相当,这说明许多人都看好技术交易这块蛋糕。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规则日渐完备,科研机构在化学药选题上受到更多的限制,只能在小的方面做一些研发,夹缝中求生存。而在中药领域,虽然可做的文章不少,但由于中药数字化、标准化的困难,导致研发试验做不实,试验结果与实际效果存在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项目好几家都在搞,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其实,市场上真正的好项目并不多”,李玉璞说。对此企业也抱怨说,很难保证买来的产品是“真金子”,将来能保持竞争优势。

3、障碍犹存

如果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打着高新技术牌子召开的医药交易会着实不少,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交易会只能起到信息平台的作用,交易成功的非常少。原因是交易会上的大多数成果都没有经过评估,价值几许只能听科研机构的一面之词。“其实,即使产研双方达成交易意向,成果评估也是整个交易中令人头痛的难题。”在技术交易市场几经试水的朱迅博士对此深有体会。

由于我国对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技术成果(商品)还没有严格规定,技术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医药技术市场中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市场准入标准,因此,导致了技术交易过程中的诚信危机。

据了解,由于新药技术交易过程比较长,有的甚至从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到结束需要2~3年时间,再加上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事先、事中、事后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技术交易双方如果缺乏足够的诚信,就会造成合同履行的重重困难。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技术交易付款方式大多为三段式,即企业拿到资料付一部分,做三批成药付一部分,开始生产再付一部分。而实际情况是,最后一笔钱研发机构从企业那里根本拿不到,企业会以产品没有达到试验数据要求或其它理由拒绝付款,至于是否达到要求,研发机构根本无从获知。同样,企业付了第一笔钱后,有些项目科研机构做不出来,企业的钱也就打了水漂。还有的企业拿到了第一阶段的材料,就自己去搞了,或者抛开中介私下交易。因此,在交易中,企业和科研机构信息严重不对称,三方各自设防,给交易成功投下了阴影。

4、解决之道

“加强新药技术成果评估、建立医药技术商品准入资格验证制度、制定相应的技术交易规则是提高技术交易成功率的有效保证。”芮国忠说。他接着告诉记者:“在整个技术交易中,技术中介机构可以担当合同执行者的角色。医药的圈子不大,如果出现违约,除按照国家法规和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进行处罚外,还可以用‘信誉贬值’对违约人进行惩罚。一个新药研究机构或制造企业一旦在这个行业中失去信誉,其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这让人多少感到一丝无奈。

在采访中,朱迅博士几次谈到国家应加大对研发资金的投入问题,呼吁建立面向科研机构的基金,芮国忠也正四处奔走募集风险投资基金。

朱博士说,目前企业对技术交易市场的敏感度、参与程度不够,科研机构需要企业的支持,企业也需要技术,技术交易是件好事,但现在双赢的局面并没有显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市场不规范,政策法规严重滞后。对此,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感触颇多。芮国忠说:“没有技术交易市场的繁荣就谈不上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技术交易不同于普通商品交易,它有繁琐复杂的交易规范,而链条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给企业、研发机构造成重创,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对医药领域的技术交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法律健全了,市场才能进一步走向规范,产研双方才能借助市场平台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到那时,医药技术交易市场真正的春天就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