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中美“虾战”凸显我国虾业的四大软肋
2004-07-19
据新华社讯 美商务部7月6日对我国虾业的反倾销初裁,在客观上凸显出我国养虾业的四大软肋。
一、生产过度分散。缺少集中度和规模化,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低水平重复劳动,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也使整个产业无法具备左右市场的能力。
广东湛江海洋大学教授林继辉认为,尽管出现在美国商务部初裁名单中的我国企业只有53个,但这些企业后面则是数以千万计的虾农。长期以来,“一口塘”+“一口泵(充气水泵)”的简单生产方式,已成为个体虾农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产业缺少集中度,30~40头以上的高密度和超高密度虾田难以建设,养虾成活率也就难有保证。
二、销售高度集中。20%以上能获高利润的对虾,集中销往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虾业成为美国反倾销首当其冲的目标。据美国方面的统计表明,2003年美国进口对虾数量超过50.44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进口总金额为37.6万美元,从中国进口对虾数量增加最多,占进口国的第二位,数量8.1万吨,比上年增加了64%。今年前4个月,我国虾产品出口美国比去年同期增长57%。
三、行业协会组织无力。目前,尽管我国已经有统一的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但仍然缺少全国统一的虾业等单一水产品的协会组织。林继辉说:“协会涵盖面过大,管理事物过于庞杂,就会导致目标分散,很难集中精力应对产业自身出现的问题;缺少统一一致的组织步调,又动摇了协会的权威性。”
有中国“第一对虾养殖基地”之称的广西农垦东兴海水养殖公司总经理马隆永告诉记者,2001年广西曾提出组建虾业协会,但几年时间过去了,协会还是没能够建立起来。马隆永痛心地说:“如果能够早日建构统一的协会组织,我国对虾产业也许就不会面临今天的困境了。”
四、环境保护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早在1998年,林继辉教授就广东湛江大肆鼓励发展对虾养殖业,从环境保护、产业资源优化的角度提出不同意见。“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决策者没有采纳这些意见。”林继辉说,“对虾养殖过度发展,直接导致周围水质环境恶化,引发对虾养殖水平降低,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在广东湛江和广西北海一带,不少虾农在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经营的情况下,为减少损失,纷纷降价销售,这进一步降低了国际市场上的虾价。
林继辉认为,要实现我国虾业健康稳定发展,需注意抓几方面工作:
第一是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应诉,争取终裁时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从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量我国对虾产业的发展取向,‘标本兼治’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林继辉说。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打好国际市场“价格牌”。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对虾生产已占全世界的20%,具备一定左右市场的能力。今年以来,沿海地区不少地方遭受高温、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对虾生产定受影响。如能通过适当渠道透露中国对虾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消息,有可能引发国际对虾市场价格的波动,给美方形成压力。
第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行业协会组织,确保虾业长远健康发展。
第三是从美国国内寻找、结交共同的利益支持者,让更多的利益集团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业内人士同时指出,来自环保人士的声音同样不可忽视。美国一些环保组织就从环保角度为美对虾反倾销辩护。“外国进口虾在捕捉和生长方面缺乏有利于环境的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外国进口虾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第四是尽快建立应对国外技术和贸易壁垒的专项基金。这一基金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发达省区共同建构的形式进行。以避免出现企业由于自身财力不足,无法应对贸易诉讼,导致整个产业遭受同样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专项资金的审批、发放可以让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以此加强行业协会的行业协调能力,弥补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组织功能的缺失。
第五是强化海洋产业调整。变“一条腿走路”为“四轮驱动”,拓宽水产品产业链条,这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林继辉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也多次想对国内过于单一的虾业进行调整,但由于虾农从中获利巨大,始终难以割舍。“反倾销诉讼”以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连续下跌,分散经营的虾农很多已无利可图。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通过适当补贴的方式,引导条件适宜的虾农转而生产大蚝、昆布、扇贝、牡蛎、海参等海产品,这样既能够缓解生产膨胀造成的市场压力,又能够确保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