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萎缩甘草“药荒”中药业面临“断粮”危机

2005-06-13

据中国经营报讯 近日记者了解到,中药材里用量最大、几乎每味药都要使用的甘草,如今正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药商坦言,目前甘草市场几乎是有价无市,中药业随时可能“断粮”。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甘草种植面积严重萎缩,使得供求缺口急剧放大,而至今竟无一个明确的政府部门负责协调此事。更让人吃惊的是,政府部门于上世纪末推广零库存概念,令大部分药企毫无甘草存货,又加剧了甘草供应危局。

甘草“药荒”

“眼下,甲等甘草已经卖到每公斤14元~16元,是历年来少见的高价位。甘草长期以来热销,市场上的货几乎是随来随走,完全是零库存。去年,几家甘草大批发商多次到内蒙古、甘肃、东北等地组织货源,都空手而归。”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的一位信息员透露。

安国市场出现的情况并非个案,据了解,全国17家药市情况基本相同。在河南禹州药材市场,就连毛甘草(极细的尾根、侧根,属于劣质品)现在也涨到了每公斤8元~10元。

来自禹州的一位药商明确指出,全国甘草断档已成定局,而根本原因是近几年甘草种植面积严重减少。长期从事药材种植的民间种植户周成明告诉记者,他们从2004年11月到今年5月多次到药材产区及药材市场摸底,发现种植面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

据介绍,甘肃省的药用甘草种植面积总共不到2.3万亩,2004年秋已挖掉约30%多,地存面积不足1.5万亩。而全国其他地区的药用甘草地存面积也无法让人乐观,调查显示:新疆约有2万亩;宁夏约有2万亩;内蒙古约有3万亩;东北三省约有1万亩;山东、山西、陕西共约有1万亩;河南、河北、北京共约有0.5万亩。到2005年5月,全国药用甘草的地存面积大约不足12万亩。

“零库存”遗祸

“我们即使现在下种甘草,也要等3年~5年后才可以采挖,显然远水解不了近渴。” 周成明等人如是告诉记者。据介绍,如果3年后采收甘草,每亩的平均产量按300公斤计算,12万亩分3年采收完,则每年可供市场9000吨左右甘草。而每年我国甘草总需求量至少要6万吨!

“最大的损失还是在制药企业身上”,中国药材公司药材经营部经理王卫权指出,“上世纪末政府推广零库存概念,制药企业里除了同仁堂、天仕力、白云山、太极等大企业有一个生产周期(大约半年到一年)的原料囤积外,全国80%的企业都把药材市场当做自己的仓库了,这下可好,市场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导致配方缺味、替代品降低疗效的现象发生。”

那么,未来出现甘草药荒时,是否可以靠进口渡过难关呢?周成明告诉记者,中国周边仅蒙古国和俄罗斯有部分药用甘草资源,但这两个国家历来不将甘草作药用,更谈不上甘草采挖、加工和贸易了,所以无法指望依靠进口救市。而甘草药荒引发的价格上涨,还将会导致我国牧民滥挖河套地区及内蒙草原上有限的野生甘草资源,以赚取高额利润,从而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产区萎缩

就全国甘草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王卫权分析认为,主要是药农无利可图。“种一亩药材不如种一亩蚕豆,在产地药农中,这种看法很普遍。”

据介绍,目前,种粮食有国家直接补贴,但种药材不仅得不到补助,还要面临GAP认证费门槛和农药、种子、化肥、人工等多方面花费,不赚反赔使药农很难有种药积极性。

“整个中药材种植业都面临这种局面。全国17个国家级药材市场中的10个处于瘫痪状态,剩下7个的交易量也严重萎缩。”从事此项研究40余年、刚刚从国家药监局退休下来的老调研员骆诗文无奈地表示。

虽然大环境不利于甘草种植户,但连年走高的甘草价格会否重燃其种植热情呢?周成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告诉记者,甘草种植的技术门槛很高,药农风险很大,下种、除草、保苗、采收4个环节的技术性要求高,若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全盘皆输,收获的将全是柴禾。而且一旦种下去,至少要等3年~5年后才能采挖赚钱。“这个账,农民一算手心就会冒汗啊!”

无人管理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哪些政府部门应该对此负责呢?记者探寻了一圈,竟发现找不出一家被明确分工管理这一领域的政府部门。

骆诗文告诉记者,早在1985年以前,名义上是“公司”的中国药材公司实质上是当时的商业部下属的一级政府部门,拥有绝对的药材统购统销权,并通过其各级组织对药农下达药材种植的计划指令,完全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不过当年,这种模式对于保证市场药材的充足供应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不失为有效管理手段。

但1985年以后,市场放开,药材公司职能发生变化,不再具有行政色彩。从那时起至今,国家对药农的种植管理开始走向自发和无序。

而围绕药材种植,记者发现多个政府部门与其相关,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和国家科技部下属部门负责部分药材种植的技术研究管理;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曾经分管部分种植业务,但只针对企业层面;现在的国家药监局只对具备“生产许可证、卫生合格证、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药材种植的GAP认证;原国家经贸委,现在的发改委则拥有每年2000万元中药材生产扶植基金的审批权,这一资金的发放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针对者是中药工商企业、药材专业种植养殖场和直接从事中药产业化科技开发的研究院所;全国各地的部分基层农委和科委则实际负责药材种植,但因各地情况复杂,经费短缺,不少农委、科委的主要工作就是经营性行为,如卖种子、化肥给药农。

然而,上述部门大都不针对广大个体药农进行调控管理,也就是说,至今无人管理药农,无人能对中药种植负责。

从GAP认证到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审批,从种植技术研究资金到甘草专营许可证发放等等,所有这些有利于药业生产种植的措施,都是针对企业而把广大药农摒弃在外的。

有关部门多年来疏于对小家散户的关注终于积重难返,并在今天出现危机。而甘草危机只是一个引子,其他中药材问题又会否像定时炸弹般接连爆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