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用“自主创新”激发产业能量!
2006-04-05
从近日召开的上海科技大会上传来信息,荣获200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8个科研项目,涉及自然科学基础、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四大类。其中,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造发明,以应用为主导的项目越来越多,生物医药领域有89个项目获奖,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经过艰苦摸索,找到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药,领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进程。
我国首个拥有全球知识产权新药诞生
一个在美国被迫中断的生物医药项目“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简称H101)在上海实业集团(简称上实集团)延续了生命,并且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
是什么使一个企业能够在7年前作出投入3000万美元自主研发“H101”项目的战略选择?上实集团董事长蔡来兴告诉记者,企业自主创新必须选准主攻方向,上实集团医药产业在自主创新中坚持“两大一新”战略,即大病种、大品种、新剂型,以大病种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大品种和现代制药技术下的新剂型作为发展方向。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最大难题。1997年,美国麦考米克教授组建生物技术公司Onyx,并完成了H101的前身——Onyx015一、二期临床试验,因得不到后续资金支持,1999年,三期临床被迫搁浅。在麦考米克教授发现Onyx015之初,上实集团旗下企业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开始了追踪、模仿,并对Onyx015进行了基因片段的微调,且以H101命名申请了国内专利。凭借这个专利,1999年,三维团队得到上实集团风险投资的支持。
三维团队本是做仿制药的,Onyx015三期临床中断后一下子没了方向,研究一度陷入停滞。后来,三维团队从病例研究入手,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在模仿中创新、对现有研究成果系统集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新药研发之路。
如何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蔡来兴始终思考的问题。他说,技术创新的源头一方面在国外企业,另一方面在国内的科研机构,因此,我们提出走一条集成创新之路:
一是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加快以引进国外最新制药技术为内容的国际合作,推动国内行业标准与国际通则或标准的有机融合。
二是产业化。建立包括以化学原料药和制剂为核心、以中药和植物药为核心、以生物生化药为核心和以高技术医疗器械为核心四大产业基地,实现子行业大病种、大品种、大份额的产业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三是专利化。技术上的创新需要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的竞争和保护,三维生物充分利用国际化运作规则,结合中国国情,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创新性药物的研发。在获得国内专利的市场保护基础上,采取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创新相结合,进而谋求国际专利权益。再以国际专利为依托,谋求国际市场利益,从而完成世界上第一个抗肿瘤溶瘤病毒新药的成功上市。
2005年,上实集团医药产业取得了3个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占2003年~2005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出一类新药总数的1/8。上实集团还拥有在研国家一类新药两个和115项国家、国际专利,并拥有一批国内外创新产品。
谈到自主创新,蔡来兴说,关键是走了一条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并概括为七个必须:必须选准主攻方向;必须建立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必须解决资金的持久支撑;必须推行智力资源资本化;必须有永不言败的韧劲;必须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模块化流水线衔接产和研
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生物医药领域“产”和“研”仿佛两个世界,成果转化往往遭遇瓶颈。6年前,上海医科大学宋后燕教授从“下海”到“上岸”的经历是这方面最经典的故事。
宋后燕课题组承担的“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新药研发,历时10年,终于在2000年结果,获得了304万元转让收益。但是,在宋后燕眼里,科研成果只有顺利“产出”,才真正有意义。于是,她亲自“下海”担任公司总经理,全力投入产业化运作。然而,没过多久,各种应酬就把老教授“逼”上了岸。
曾经跟随宋后燕在实验室里工作的任军,看出科研单位与医药企业之间缺失纽带,决心在产和研之间架起一座桥。2001年,任军创办了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
新生源从诞生时起,就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把研发过程当作生产,摸索出一套新药研究开发流水线模块化步骤。从项目立项、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中试生产、药理研究,到临床前研究、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实施和企业融资,细分出每一阶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产学研合作转化。
新生源与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分别签定合作协议,新生源只做擅长的一部分,以获得新药证书和产业化实施为目标,提供系列化一条龙服务。任何一个科研项目到这个规范化模块操作流水线里一对比,就能清晰地看出成果处在哪一阶段,距离取得新药证书还缺什么步骤。新生源要做的就是将科学家的一点点想法与产业化衔接。
新生源的“合作转化”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科研单位和医药企业的认同,他们走到一起,以惊人的速度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技术新药。目前,其研究开发中的新药项目有44项,其中国家一类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就有26项,已完成临床试验申请新药申报共有10项,已获得临床批准4项;2005年累计完成临床试验申请新药申报共有13项,将获得临床批准6项。
2006年,新生源公司将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生物技术新药证书两项,获得一类生物技术新药临床批准14项。2006年,中国生物技术新药中有12.5%是由“新生源”通过服务、投资、合作、孵化、转化实现的。
实现抗体药物零的突破
抗体药物属于第三代生物技术药物,是未来20年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我国抗体药物无论研发、中试,还是产业化水平,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1998年12月,一批以海归科学家为主的创业团队,组建了上海张江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张江生物)。2002年1月,香港中信泰富与上海兰生集团强强联手,在张江生物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
中信国健瞄准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源化单抗新药,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
中信国健在掌握动物细胞连续培养技术、动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动物细胞百升以上规模发酵技术、动物细胞高表达培养技术、百克级批次细胞上清高得率纯化技术、人源化单抗药物制剂稳定技术等全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上,形成了抗体药物,尤其是人源化单抗的研发、中试以及产业化平台。
2005年11月,中信国健“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GMP证书。益赛普是综合利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研制成功的,为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带来革命性突破。这是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批准上市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它的上市标志着我国在治疗用抗体药物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显示出我国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达到了亚洲领先、国际先进的地位。
8年来,中信国健取收获着自主创新的果实:两个抗体药物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7个抗体新药正在实施临床试验,3个抗体新药正在申报临床试验,十余个抗体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目前,国内在研或上市的抗体药物,80%均出自中信国健。(作者系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