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走入德国主流医院

2006-11-13

随着人类对自然疗法和自然药物的日益青睐,中医开始在海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德国,中医已经不再局限于私人诊所,而是走进了主流医院。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中医和西医在医理上截然不同,中医在西方被完全接受仍需一个长期过程。

中医走入主流医院

德国下萨克森州著名泉水疗养城市巴特皮尔蒙特的巴帝尔迪斯医院8年前创建了一家中医研究所,这是德国的一家设立在急诊医院里的中医机构。该中医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已从事中医研究治疗20多年的刘晋教授告诉记者,中医能进入主流医院,标志着西方对中医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介绍,在德国有大约4万到5万名中医大夫,开有不同规模的私人诊所。只要考下Heilpraktiker(相当于中国的医士,比医师低一级)的证明,就可以开私人诊所,开一些辅助药,但没有处方权。而刘晋是德国主流医院正式聘请的为数不多的中医医生。

巴帝尔迪斯医院中医研究所创建的当天,就有300余人预约就诊。如今忙的时候,一名医生每小时要接待6名求诊的病人。巴帝尔迪斯医院的人事部总管诺贝特·法比格表示,在医院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医院曾经裁掉了几个德国西医医生,却极力保留中医研究所的大夫。

据介绍,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多是被抑郁症、风湿病、椎间盘突出、慢性肠胃病、皮肤病等疾病困扰。病人往往在西医治疗无明显疗效之后才求助中医,却意外发现中医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德国知名的埃伦巴赫民意测验机构调查发现,只有18%的德国人一味相信西医。尽管中医尚未被德国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仍有61%的德国人愿意接受中医作为补充治疗。在曾经接受过中医治疗的德国人中,愿意再次接受中医治疗的比率高达89%。

据不完全统计,将中医作为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德国主流医院已有近30家。德国洪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柏林夏里特医院已决定在医院设立中医教授的位置,以领导医院的中医研究工作。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在西方主流医院设立中医教授的位置,意味着把中医作为西医的辅助疗法的“配角”,提升为与西医同等的“主角”。

中草药尚未得到认可

中医让欧洲病人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针灸。然而令中医大夫们担忧的,恰恰是大部分病人将中医等同于针灸的误解。中医的精华——中草药,至今没有得到西方的普遍认可。

目前中草药大多以“保健品”或者“天然植物食品”的身份进入欧洲市场。根据2005年生效的欧盟《传统草药制品法案》,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传统草药必须重新登记注册方可进入市场。根据法案,能准许登记进入欧盟市场的传统草药必须证明其至少安全使用了30年,其中至少15年是在欧盟市场上安全使用。

此外,在注册之前,这些中草药都要花巨资检验其成分,以及农药和重金属含量。据估计,一味中药的检验费一般在500至1000欧元之间,这样高昂的成本导致大多数中国中药企业基本放弃了海外市场。据统计,中国的中药出口仅有总量的5%。

因此,海外的中医大夫基本面临的是“无米之炊”的困境,而一些西方人对中草药缺乏信任,甚至会影响中医的治疗效果。

刘晋告诉记者,一个长年腹泻的德国病人切除了大肠,但仍然没有止住腹泻。她原先只接受针灸治疗,而不愿意吃中药。后来患者出于无奈同意吃中药,刘晋第一次给她开方,患者服用六剂药后就停止了腹泻。

据悉,在中国,针灸临床治疗仅仅占中医治疗的15%左右,中草药占80%左右。而在德国,临床治疗上针灸占中医治疗的80%以上。

取胜竞争须先遵守规则

德国德生堂公司,是德国一家由中国人创建的中草药进口公司。该公司宣称,所有从中国进口德国的中草药都经过德国权威检验机构的认证,因此,完全可以避免农药或者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

由于中草药的化验成本很高,德生堂在德国销售的中草药价格不菲,但这并没有影响德生堂的生存。目前,德生堂每年向全德近3000个药房提供中草药饮片(即经过初步烘焙切割处理的草药)约50吨。德生堂总经理钟文君表示,中草药在德国的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每年用于处方的中草药就达到500吨,而随着中医在欧洲的发展,这个数字还会每年递增。

钟文君说,西方对于中医的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中医作为一种中国文化,与西医医理的截然不同,决定了西方对中医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西方法律对于中草药的苛刻和“不通情理”,某种程度上也建立在这种初级认识的基础之上。然而钟文君认为,欧洲政府并没有恶意限制中医的发展,在目前的形势下,想要在西方发展中医,必须要遵循西方的游戏规则。

中医药产业亟待现代化

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其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的优势,植物药和中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以日本和韩国尤为突出。

据统计,国际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约为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占10%,其他国家和地区占7%。中国产品仅占3%,约合5.89亿美元,而且大多为中药原料初级品。中国每年还从日本、韩国、西欧等国进口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

日前在汉诺威参加第四届欧洲中医药研讨会的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沈毓龙表示,中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如此小的份额,与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从整体现状来看,中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但由于中国的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上难成气候。

据悉,中国中药企业整体正处于“一小、二多、三低”的状态,即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自动化水平低。大多数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粗放,不少中药产品仍在沿用膏、丹、丸、散等传统剂型,药品质量可控性差,亟待实现现代产业化。(新华社柏林10月30日:记者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