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中医院姓“中”有效监管是关键
2007-04-09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中医院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变“姓”的问题。怎么说呢?一进中医院,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大堆的检查和化验单。然后医生开西药、打针或是输液之类的,和西医院无异。有的病人见此情形,甚至会发火:“我是来开方子吃中药的!”这时医生会象征性地开几服“不痛不痒”的中药,当然还是会配大量西药。这固然与个别医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不无关系,但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缺乏有效的监管:
一方面是医院缺乏对医生的有效监管。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医院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鼓励、放任医生开检查、用西药的。这样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就被边缘化了。有的中医院甚至绝大部分收入靠的是西医治疗,“挂中医院的名,吃西医院的饭。”无怪乎如今西医院校的毕业生成了中医院的“香饽饽”,而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中医院的有效监管,对中医院西化的倾向往往采取一种默认许可的态度。虽说“不管西医院还是中医院,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医院”,但是既然中医院姓“中”就该发挥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特色。否则过不了多久,中医院难能跳出“中医院-半中半西医院-类西医院-西医院”这样的怪圈。到了那时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中医院承载的中医药有可能被沦为民间医药落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保持中医院姓“中”的关键就在于加强有效的监管。具体措施建议如下:一、上级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保障中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比重,鼓励中医院多创建中医特色门诊;二、完善中医院的考核评估奖励制度,将中医药治疗在医院整体医疗中所占的比重,作为一项指标纳入中医院的评估体制中;三、中医院应对医生开出中、西药的数量进行监控,同时对医生开西药及开中药处方的资格进行考核,尽可能多地让医生自觉采用中医的治疗手段来治病救人;四、中医院可以聘请在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到医院来坐堂,带动年轻中医钻研中医理论,夯实中医技能素养,多多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在全院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医药氛围。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前实行上述措施,离不开政府巨大的资金支持来保障中医院的正常运转。国家财政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大中医院投入,让老百姓能从中受惠,也是政府的职责。(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 彭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