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中医在美国已成大气候

2006-12-22

中新网12月18日电 据美国《明报》报道,美洲中医学院院长黄立新日前指出,该学院是全美第一所开办中医学硕士课程的学院,由25年前数十名学生,到今时今日远自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也越州前来报读,学生水准不断提高。校内华裔学生只占约一成,这比例一直无变,反映从一开始,成立中医药学院的目标便是吸纳外来学生,将中医药打进主流社会。

前景令人乐观

她肯定传统中医药已成大气候,美国的中医学院更可说是除中国及韩国以外,拥有最健全中医教学系统的学院。加州还自设执业考试制度,突显加州中医学的急剧发展,前景令人乐观。

再者,该学院与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建立伙伴关系,院方为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培训,例如转介中风病人接受针灸治疗。

在70年代,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一名随行《纽约时报》记者因患有急性阑尾炎入院,按照西医的诊断,该名记者须接受手术治疗;但北京的医生们却采用了传统的针灸医术进行治疗,使病人得以痊愈。该名记者回美后将亲身经历、中国的神奇医术作了详尽的公开报道,引起当地社会哄动,顿时激起公众对中医针灸术的兴趣。正因该事件,美国社会将针灸医术作为中医药看待,中医师一般统称为中医针灸师。

黄立新解释,在全美的中医学院,针灸乃必修科目,中医师必须懂得针灸治疗。黄坦言,中医药打进主流医院还有颇长一段路,但她很有信心,假以时日所有病人可自由选择中医药治疗,并接受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使中医医药更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中医药能与西医相提并论,地位均等,而非仅作为病人另类选择。

华裔生占一成

美洲中医学院学院于1980年创校,是全国最早获得硕士研究生学校授予资格的中医学院。学生人数由最初34人扩充至现在280名学生,当中女学生比例占七成,学生平均年龄为33岁。华裔学生约占一成,其余多为白人。他们的学术背景更大相径庭,有的拥有美术、音乐、心理学学位;不过,他们的经历或多或少相若,许多是曾经服用或透过中医草药而药到病除,从此对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

陈嘉冕和江皓怡同来自传统中医学世家,两名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不出三十之龄,却对中医针灸学有独特见解,不仅认同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历史及根据,也对这行业充满兴趣和热诚。她们舍“西”(医)转“中”(医),立志投身中医学,是因为中医针灸师与病人的关系并非“诊症、开药方”,而能注重中医讲求“固本培元”的理念,跟病人多沟通和接触。

二人分别是全美享负盛名的美洲中医学院中医硕士课程的毕业生及攻读生。陈嘉冕指出,该校大部分以女学生为主,且华裔生仅占小部分,她称,不少非华裔生的针灸和推拿技术可能较华裔优胜。

二人都是20岁出头,自小受行医的华裔父亲熏陶,对医学充满好奇,又被中医药的功效深深吸引。江皓怡在美国出生,自小接受西方教育,在斯坦福大学修读生物学士课程,后深造医药人类学。“我的志愿是当医生,但渐发现西医的理论及实践,与个人期望相背驰,西医某种程度注重手术治疗,经常面对沉重工作压力,”“我希望透过行医,促进病人的健康,也就是传统中医所说的固本培元。”

她不否认,修读中医是受其父所影响;此外,西医课程须修读大堆化学实验,似乎与病人健康风牛马不相及,中医药却有着悠远历史及记载,大部分中医药其实就是天然药物或食品,如川贝、枇杷等等。

“一般思想以为中医求诊者多半是长者,这观念已大有转变,中医药拥有悠久历史记载,在近年渗透现代主流社会,很多西方年轻人开始接受传统中医药及其诊疗法,地位渐受肯定她觉得,西医与病人的关系,不如中医的亲切,“医生的角色并非局限于为病人开药方,从病人口中了解病情,还应向病人讲解生活、延年益寿的健康常识,这点正是中医所要求的,责任在中医的那一方面。”

对她来说,学习中医药必先了解中国文化,这对美国长大的她肯定有一定难度。修读其间,跟其它学生一样她也曾到中国内地考察三个月,学习当地生活文化及行医技巧,令她获益不浅。

中医科毕业不再难于找工作

传统中医科毕业生投身工作肯定较西医困难,因为西医科毕业生可随即到任何一所医院实习,但加州仍未有具规模的中医院,主流医院也无成立中医专科供毕业生实习。毕业生取得执业牌照后,在未有建立病人网络前,多数到中医诊所向老前辈指教,他日有所成方能考虑开设私人中医诊所行医。

执业中医针灸师、现职美洲中医学院诊所行政员黄媛宜介绍,三年的课程中,学生首年须学习阴阳五行、气血、气功,还要学太极拳﹔基础理论之外,还得学习中国文化历史,针灸穴位。

好不容易,过关斩将,陈嘉冕顺利于去年考获针灸师执业牌照,现正于父亲陈庆全诊所实习。27岁的她对中医行业充满理想,“我希望能到外面世界看看,独自行医,如古代中医师到山上采药那种感觉,一来可个人增值,二来出外跑跑增强体力抵御病气。”中医针灸师的日常工作,除替病人诊症及辅导、开药方,也要处理医疗保健等文件,她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与病人沟通,教育病人注意饮食健康、运动等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