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源性急性肾衰
中国中医药报 2009-05-13
上海市一项研究表明,近三成急性肾衰源于药物肾毒性,专家建议:警惕药源性急性肾衰
本报讯 记者白毅报道 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患者中,有28.9%源于药物引发。在导致肾毒性的药物中,抗生素占据首位。这是上海市17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对1200例急性肾衰患者的调查结果。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推荐了《中华医学杂志》上的这篇优秀论文。会上专家提醒,药源性肾损害的高发率应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规范肾毒性药物的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抗生素、抗肿瘤药、造影剂等广泛用于临床,伴随而来的药源性肾损害问题也日益突出。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各异,加之肾脏本身有很强的代偿能力,早期常难以被发现而延误诊治,造成不可逆的肾衰竭,甚至死亡。提高对药物肾毒性的认识,了解药源性急性肾衰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车妙琳医师等,对上海市17家二级以上医院(12家三级,5家二级)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3年间确诊的共1200名急性肾衰患者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药物引发的急性肾衰高达28.9%,男女比例为1.8∶1,60岁以上者占51%,合并的基础疾病以慢性肾脏疾病最为常见(约20%),随后依次为脑血管疾病(17%)、糖尿病(12%)、高血压(12%)和冠心病(6%)。导致肾毒性的药物中,抗生素占据首位(为48%),以后依次为利尿剂(22%)和造影剂(13%)。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用药导致急性肾衰的占22%。调查还发现,出现药源性急性肾衰后,34%的患者进行了血液透析等替代治疗;院内患者死亡率约达29%;存活者中,54%的肾功能完全恢复,12%部分恢复,5%死亡。
研究人员表示,药源性急性肾衰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对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对肾功能受损或危重病患者,更应慎用或禁用肾毒性药物。同时也要认识到,药源性急性肾衰不是不可逆的,不少患者是可以恢复的,早期预防、早期控制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