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严打虚假医药网站
中国医药报 2009-07-30
□本报记者 李雪墨
这些看上去颇为权威的网站,全是刚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曝光的虚假医药网站,那些唬人的医疗机构根本就不存在,而这些网站上所宣传的药品,也都是假药。
医药企业声讨假冒网站
今年7月,默克雪兰诺公司向全国数百家媒体发出了声明,谴责盗用该公司名义非法销售假药的假冒网站,并提醒消费者避免上当受骗。自去年11月以来,默克雪兰诺公司(注册名称为:北京默克药业咨询有限公司)接到了不少莫名其妙的投诉,纷纷指责该公司销售假药。让他们感到愤怒的是,消费者投诉的产品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
记者在315消费电子投诉网上看到一则今年2月4日的投诉,一位消费者说,她在一个网站(网址为http://www.merck-china.net)上看到了一种自称为默克雪兰诺公司生产的面瘫药的销售广告,该消费者按照网站所留的邮购方式花1000多元邮购了该药品,结果药品是过期产品,该消费者拨打网站的客服电话,向网站提出质疑,网站人员称,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答应进行调查,有结果以后给予回复,但是,该消费者始终没有得到回复。该消费者一怒之下,按照网站上留的地址,来到默克雪兰诺公司在北京的办公地点当面投诉,结果被告知所购买的“面瘫药”不是该公司的产品,而是有人冒用该公司的名义和地址在销售假药。该消费者再次拨打上述网站的客服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
另一位消费者陈女士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更严重的是她不仅被骗走了钱财,还被假药损害了身体。陈女士向一家网站(网址为www.merckdx.com)邮购了号称默克公司生产的“药品”———“默克痫复胺”,服用以后不仅病情没有减轻,反而开始发高烧,皮肤上也出现了大面积的红点。当她试图与网站联系要求退货时,该网站却已人间蒸发,再也联系不上了。陈女士设法对网站中所宣传的内容进行核实,结果,所谓的“国际大公司”背景是假的、工商营业执照是假的,所谓“已获药监局批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书”等内容也是假的。为了让其他消费者不再受骗,她向北京药监局朝阳分局进行了举报。
在这些骗局中受到牵连的默克雪兰诺公司发现,确有一些网站在以他们的名义兜售“药品”,并将该公司在北京的办公地址标注在网页上。另外,这些网站还涉嫌伪造政府批文和证书,并使用了篡改后的默克公司专利证书招摇撞骗,造假行为十分恶劣。
默克雪兰诺公司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一件更为离谱的事情:有位海外华人与默克雪兰诺公司德国总部取得联系说,在网上看到一种该公司生产的名为“默克痫复安”的药品,他想购买该药品,但是,该药品只能在中国市场买到,德国本土却没有,他希望默克雪兰诺公司能够予以解决。该负责人十分气愤地说,假网站和假药不仅影响了公司的信誉,更重要的是坑害了消费者。
默克雪兰诺公司向北京市药监局海淀分局举报了5家冒用他们的名义销售所谓“药品”的网站,海淀分局依据线索进行了调查,然后将有关情况告知通信管理部门,由通信管理部门关闭了其中部分网站。记者近日试着登录这5家网站,发现其中3家已经被关闭,其余两家(网址分别为http://www.merckchina99.com和http://www.mxmnw.com)却仍在运行,他们在继续打着默克雪兰诺公司的旗号销售“药品”。记者向有关部门了解得知,这两家网站的IP地址在国外注册,国内有关部门无法关闭该网站。
这种难辨真伪的医药网站,以假乱真的网上药品信息,在互联网上并不少见,它们犹如陷阱,成为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一大杀手。
网络虚假医药信息猖獗
现在,若将“肿瘤”一词作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的网页大多是介绍肿瘤科普知识的,发布虚假医药广告的网站已经很少。然而,这份“干净”来之不易。
去年11月15日、16日两天,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对虚假医药网站利用搜索引擎欺骗消费者的现象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当时,央视记者在网上通过某大型搜索引擎搜索“肿瘤”一词,排名第一位的网站是“中国抗癌网”,而网页上所列出的专家,经调查完全是子虚乌有。
上述报道播出后,相关搜索引擎公司对各类网络虚假医药信息进行了清理整治。
如今,在网上搜索“肿瘤”、“妇科疾病”、“性病”、“男性病”等比较敏感的医药关键词时,所获得的网页,至少排名比较靠前的已经很少见到明目张胆公然行骗的网站。但是,记者对网络进行广泛浏览发现,虚假医药信息网站仍然大量存在。记者用“求医问药”这种不太敏感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网页显示,获得了4,810,000条查询结果。记者点开其中部分网页浏览,发现有的内容比较正规,而有的则比较可疑,打着科普宣传的旗号发布医药广告的也颇为不少,可谓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有的网站上,有所谓的“医学专家”进行在线诊断,单凭患者输入的几个症状就开处方,而这些人的所谓“医学专家”身份很难核实。这种咨询的最终落脚点,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诱导消费者购药或去某医疗机构就医。
还有的网站宣称能治愈癌症、白血病等疑难杂症,并伪造医院名称,假冒正规药企,雇佣专人接听患者电话,通过网络咨询诱导患者邮购所谓的“药品”。
诸如此类的内容,有很多明显不符合医学原理,内行人一看便知是骗人的,但对于众多的普通网民而言,其诱惑力和欺骗性则不可低估。
去年,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破获一起长期利用互联网违法销售假药的大案,涉案金额高达89万余元。据了解,此案系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破获的首例网络销售假药的大案。这些假药贩子在网上行骗将近一年,受骗者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前文所述的假冒默克雪兰诺公司的网站,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是李逵,还是李鬼,医疗信息网站的资质如何才能可信?是科学,还是糟粕,网络医药知识怎样才能辨别?还有,如何才能将违法医药广告和假劣药品销售拒于网外?这都需要一只有力的手来进行干预和管理。
剑指网络虚假医药乱象
7月1日,卫生部发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该“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必须经过相关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相关网站要对所发布的所有信息包括所链接的信息负全部责任,不得发布含有封建迷信、淫秽内容以及内容虚假的信息;不得发布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就在上述“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的同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7部门联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专项整治”,此次专项整治的利剑所指,正是低俗、虚假和未经审核批准的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
目前,部分网站以普及性知识为名传播低俗内容甚至淫秽色情信息,有的含有非法性病治疗广告和“性药品”广告;有的网站发布含有由名人或消费者作功效证明等违法情节的医疗广告或药品广告;有的未经医药卫生专业人员把关,传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信息,误导公众;有的开展性知识宣传时,未在明显位置标明信息来源,或转载、摘编非法出版物的信息;有的则伪造或假冒开办单位,擅自在互联网上开设医疗保健机构网站或药品信息服务网站,发布医疗保健机构服务信息或销售假劣药品;还有一些网站的主办单位根本就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擅自在互联网上提供医疗保健或药品信息服务,乘机渔利。
针对以上种种乱象,专项行动将采取详细的针对性措施,情节严重者将移送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据了解,此次专项行动中,由卫生部负责牵头和总协调,并监测监管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网站的内容,通信管理部门依法关闭拒不执行行政处罚的网站,公安部门将依法打击在网上传播淫秽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工商部门则依法查处网上非法性病治疗广告、“性药品”广告。专项行动已于本月开始,将持续到10月份。
日前,继今年3月公布46家虚假中医药机构网站名单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公告,曝光了今年第二批32家虚假中医药机构网站的名单。这些网站的主要特征是虚构中医药机构名称,冒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的名义,宣传销售虚假中药制剂,编造虚假治愈病例,并设置虚假的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链接等。
网络监管需要长效机制
有压力,行动自然迅速,近日来,一些网站要么抓紧进行相关资质的申报,要么自动清理违法医药广告信息,但也有一些网站抱有侥幸心理,在暗中观望。
记者联络了几家网站进行采访,门户网站和健康专业网站都比较配合,愿意向记者介绍他们在内容控制上所采取的措施,但搜索引擎公司和几家规模较小的网站则避而不谈。
搜狐网健康频道副主编刘娟介绍说,搜狐网内部设有监控部门,他们的职责是监督网络非法内容,比如不能出现非法的性用品、“情趣药品”广告,以及治疗牛皮癣、性病的广告,不得出现色情内容,不得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等。
对于在线交流内容和网友互动环节,39健康网北京公司主编黄彬说,他们有健康专家对内容进行在线监控,一旦发现有虚假、低俗的信息,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对于网友或会员发布的相关信息,39健康网一旦发现其内容虚假,将会永久封闭该会员的账号。
从去年开始,有关部门的网监人员进驻39健康网,并设有专门的办公室,来自网监部门的专业人士会时刻关注网站的内容、服务,并及时给予专业指导。
然而,在复杂而又多变的互联网世界里,无论有多大的人力物力,都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全面监管。对于这一点,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健全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监管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要把集中整治行动和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健全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监管长效机制。要严把关口、严格审核程序,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核同意;对没有审核而擅自开展医药信息服务的网站,将依法查处;对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关闭网站。另外,要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依靠主动监测和群众举报进行监管,特别是对低俗内容和虚假内容进行监管。对于在网上兜售假劣药品等行为要加强监管力度,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将虚假的医疗保健机构网站和药品信息服务网站向社会曝光,并发布网上医疗保健服务警示和购药警示。
随着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互联网行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净化。同时,互联网行业更需要加强自律,培养社会责任感,不再让网络成为消费者受骗受害的伤心之地。
记者手记
治乱须用重典
□李雪墨
“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全部屏蔽非法网站和广告?或者在域名申请的时候就进行把关?”当记者咨询一位互联网行业资深人士时,得到的回答是:“这种技术会相当复杂,目前还做不到,申请域名就象申请电话号码一样,你不可能去管住它要干什么。”
“骗子网站要想吸引消费者,必须依靠搜索引擎或者广告链接,从事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的公司是不是能把好关呢?”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央电视台对部分发布虚假医药信息的网站进行曝光之后,一些搜索引擎公司已经采取了措施,把广告与搜索严格分开,在搜索界面上很容易区分,广告审查也更为严格。但是,目前的监测系统并不完美,不可能屏蔽所有的非法广告。
另外,我国在互联网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法律空白,更多的是在依靠搜索引擎公司的自我约束。因此,要尽快出台一部规范互联网行业,特别是对互联网广告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人士普遍认为,由于销售假劣药品的利润十分惊人,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重罚,很难起到威慑作用。所以,对于在互联网上兜售假劣药品的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制裁。一位被采访者说:“应该像交通管理部门查处酒后驾车一样,一旦发现,就暂扣驾驶证甚至拘留。对网络的监管也应该采取类似的严厉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足够的震慑力。”
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有关部门关闭了一家销售假药的网站,违法者可能又去注册另一个域名,继续行骗,甚至干脆使用国外的服务器,逃避国内有关部门的打击,这就给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
网络监管涉及的问题很复杂,不仅要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行业自律,也需要社会监督。作为网民,也要学习相关知识,炼就火眼金睛,注意识别相关信息的真伪,对网络上的医药信息不要轻易相信,最好咨询医生,一切诊断与治疗要遵从医生的指导。
为了网络的“清洁”,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