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世界的影响取决于贡献度
中国中医药报 2009-07-31
□ 陈志强 胡延滨 宋莉萍 广东省中医院
中医药影响世界,不仅仅在于过去,而更应该着眼未来,其影响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度。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才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关注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关注中医药为社会和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度,是中医药影响世界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医药在各个领域都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发展尽管面临很多挑战,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特别是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体制的改革,中医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肯定,新的中医药热正在逐步兴起。我们也必须正视,中医药发展的最大瓶颈其实在于从规模到内涵都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目的,这是制约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能否更大地影响世界的核心问题。
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来看,中医药从业人员队伍较少,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中西医教育有差距,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中药产业的发展市场份额有限。
据统计,清末我国的中医从业人数约80万人,1949年为27.6万人,1989年为37万人,到2004年又下降为27万人左右。然而西医从业人数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7万人逐年递增,2004年达175万人,增长20倍。
200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机构85705个,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占全国县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的比例为12.94%,且中医院没有覆盖所有的县,其覆盖率仅为66.145%,而西医院则平均每个县有4.45个。
2003年全国共有医药高等院校136所,其中中医院校仅有28所,中西医两类院校的比例为1:3,而且中医院校的规模、教学条件、环境及经费投入均与西医院校相距甚远。
2001年中国年患病人次为42亿人次,就诊39亿人次,其中,纯粹使用中医治疗的占22%,西医治疗占67%。而2006年全国中医治疗人数已经降至不到3亿人次。
目前我国共有5000多家制药厂,但中药厂仅占3%。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而中国的中药仅占3%~5%。另外,我国中药企业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技术权益。据悉,在美国申请的中药专利中,日本已占近一半,而中国却几乎没有。
制约中医药影响世界的关键
从规模上说,目前中医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学科分化来说,原有学科基本上停留在全科医生的层次,有分科,但专业分化远远不够;从诊断到治疗手段都比较局限,仍然停留在望、闻、问、切四诊与药针等传统手段,甚至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还存在着失传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发展中医药的理念缺乏创新,对以病人为中心、对医学的本质与意义、对现代医学发展模式的变化缺乏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要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显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要为世界多做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中医药就必须正视现状,努力发展。这就存在着一个发展模式的问题。
发挥特色优势满足社会需求
中医药发展不能脱离以下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必须有特色优势,二是要能满足社会需求并以病人为中心。二者必须相结合,背离了特色,就失去了中医药本身,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驱动力,二者构成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独特的中医理论与思维方法,个体化的诊疗模式以及具有突出疗效的独特的治疗手段,这些特色与优势必须得到不断的加强和优化。同时,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医学的发展必须以解决患者病痛为依归,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中心。
中医药事业要以继承为前提,而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医药急需既从传统理论出发,保护中药资源的发展,也必须面对理论创新,探索研究新药物的现实。另一方面,从医疗机构的设置与办院模式来说,应当鼓励全科坐堂式的纯中医,鼓励民间中医、家传、师带徒的中医执业,同时也应当着力加强区域性的、具备一定收治病人能力的中心医院,而且还要建立医教研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总之,发展中医就必须既要弘扬中医药长处,又要直面自身的短处,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去发展中医药,弘扬长处,弥补不足。
多种模式发展中医药是社会需要
从医学的高度来看,医学的发展从来就是多模式,多中心的。既有以对抗疗法为核心的西医学,也有从整体观出发的中医药学,还有更多的民族医学。从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医药学也从来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交替演进,相互影响,既有流派之分,也有学术统一。因此,中医药必须坚持多模式发展的理念,既需要从传统的证的角度着手,也需要病证结合;既需要坚持纯中医的诊疗模式,也必须有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药特色明显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
事实证明,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思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适合临床诊疗。但是,从现实与发展的角度思考,这并非就表明中医仅仅可以应用"辨证"就能取代"识病"。我们要继承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为主的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同时也需要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从临床应用方面,我们不仅需要传统中医的辨证高手,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也需要既能辨证、又能识病的现代中医人才。因此,中医药的多种模式并存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当前关于中医药发展多模式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提出:当今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模式中,多元模式对发展中医药学术十分有利,包括传统独立模式、中西医结合模式、现代创新模式、独到高招模式、并用互动模式。也有专家认为应按照中医药学的特性去理解中医药,研究中医药,多模式地继承、发展中医药,提出现行的主要模式有本体模式、现代临床模式、结合模式、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
这些主张,都着眼现实,实事求是。但是,要实现多种模式发展中医,繁荣中医药,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更多地影响世界,在现实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应当以病人为中心,解放思想,创新中医药发展的理念,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医学科学发展的本质与意义,在发扬传统中医特色与实践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之间达成共识;正确认识与区分整体医学发展、学科建设与个人能力的关系;争取多模式发展需要多方的共识,多方的支持,包括相应配套的政策支持。
二是应当鼓励不同模式的探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中医药发展需要创新的理念,更需要行动和实践探索,包括教育模式(分层次,长学制与纯中医)、办院模式(各种办院模式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多样性,需要专才,也需要复合性人才)、学科发展模式等中医药发展的各个方面。
中医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之一。可以预见,如果中医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医药就一定能够焕发学术青春,就一定能够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