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下乡好 乡下中医难

中国中医药报 2009-08-24

专家建议为农村中医药发展创设宽松环境

今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发起的“农民健康百村工程”活动,让苏南苏北的农民,迎来了40多位中医药学专家教授、博士、硕士,为他们义诊和传授中医药知识。这已是该校及附属省中医院第三年送中医下乡了。所到之处,传来农民一片叫好声。

首先是中医下乡,方便农民群众,是解决农村“就医难”、“就医贵”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医疗设备和技术人才匮乏,农村许多医疗点连基本的化验和最简单的手术也无法开展。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简单,中药的适应症广、医疗成本低、易推广应用,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药方剂的多种有效成分,能适应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针灸和推拿方法更是简单易行,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笔者的一位在农村卫生室当医生的亲戚,常常用几毛几元最多几十元钱的中草药偏方和针灸推拿术,为村子里的农民治好疔疮、皮炎、感冒、泻肚等毛病。当地村民说,到城市医院,没个百儿八十元钱,甚至上千元钱,别想治好病。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农村“草根中医”,也已是凤毛麟角,后继乏人了。农民看病,动辄县城、省城医院,花费成千上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数不胜数。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村利用中医药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曾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最为成功的经验,但中医药在当今农村不受重视,甚至饱受歧视的现象,并非个别和一时。

笔者的那位亲戚,因为用中医药给农民治病收费低廉,甚至有的针灸推拿之类,干脆就不收费,营业额就很少,一年收入三四千元,顶不上城市医生一个月的工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除了认识和观念上的偏颇外,主要有:乡村中医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扶持和保护;市场竞争使收费低廉的中医药处于劣势,乡村中医药工作者生存艰难;乡村中医严重缺乏后备人才;一些乡村中医诊所、中医院关闭或消失。中医下乡和乡下中医,如今都很艰难。

不久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在当前新医改方案实施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之际,更应该重视中医药在农村医疗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应该把中医药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笔者认为,轻视和忽视中医药地位和作用的现状,一天不改变和消除,国家医改方案的实施,新合作医疗的推行,一天不能真正“为农惠农”到位。

参加“农民健康百村工程”活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教授们认为,要发挥中医药在新医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要鼓励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中医、退休老中医,在乡镇村里办中医诊所;组织城市在职中医执业人员到乡村办中医院、设立中医诊所;在推行新农合工作中,应优先让中医诊所加入新农合,让农村中医能自主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乡村中医自种、自采、自制、自用的中草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提高农村中医药的报销比例,引导农民享受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服务;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宽待农村中医,为农村有资格的、有执业能力的中医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能无忧无虑地为农民百姓解除疾苦,发挥特色优势;农村医生尤其是基层的乡村医生,急需实用并能反映当今医学科技发展的教材或手册,可以选编一些中医针灸、拔罐、刮痧、按摩以及民间有效偏方、验方等,供农村医生使用。

他们认为,新医改给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在农村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医药人员在农村会大有作为。(沈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