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向美好明天

中国中医药报 2009-09-28

本报记者 向佳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新节点上,分析局势,展望未来,摆在中医药事业面前的有哪些历史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事业发展之路将如何延伸?

在深化医改进程中发挥中医药作用

2009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我国医改的基本目标,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医改,这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要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而保障范围和医疗市场的扩大给全国3000多家中医院、4万多家乡镇卫生院和40万个村卫生室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抓住这一机遇,从政策层面上说,要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投入补偿机制、有利于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中医药人员专心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分配机制和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

从医院层面上说,一方面应该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为群众提供具有中医特色及优势的优良产品,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功能、提高综合能力,把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段时间出台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充分体现了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还需要研究制定既能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又能引导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政策。而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中,也要进一步完善乡村、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上的独特优势将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要深入基层、服务农村

在9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要“力争在3年左右时间内,使大多数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每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或中医诊室,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中医药队伍,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

这意味着,在推行“新农合”制度过程中,中医药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未来两三年内,政府相关部门将研究出台一系列促进扶持措施,力争使农村中医药服务在三年内实现全覆盖。例如,研究增加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的中医(含民族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含民族药)品种、研究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服务具体的补偿比例等等,引导农民选择中医药诊疗疾病,特别是中医药在费用和疗效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另一方面,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推广以及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重点。王国强指出,要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带动农村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通过组派城市中医医师到农村基层临床带教,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技术推广班,安排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进修学习及人员结对、跟师学习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陈珞珈认为,“新农合大大提高了农民医疗报销的给付标准,意味着医药消费市场的扩大。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应该主动抓住机会,提供更多中医药服务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六位一体”推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发展

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思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推动中医药“六位一体”的科学发展,归根结底就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医药卫生系统的整体出发,按照人民群众需求和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这一有效路径。

要做到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兼顾,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中医药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具体地说,要统筹城乡中医药发展,合理配置城乡中医药资源;统筹区域中医药发展,推动区域之间中医药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统筹中医药发展与卫生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统筹中医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中医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统筹国内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走向世界,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服务,注重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医药文化作为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体现,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突出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活跃和深化。

继续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将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项长期方针不断得到落实。据了解,制定中医药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将成为接下来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的重点。一套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面向未来的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体制将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医院不仅要坚持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作为基本的办院方向,而且还要处理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发挥科学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的支撑作用。

中医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上工治未病”思想,应该作为中医特色优势以及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体现进一步推广。通过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让中医药的特色和精髓惠及更多群众。为此,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和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医药事业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在积极推进深化医改中,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