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 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特邀演讲摘登(一)
中国中医药报 2009-11-18
张凤楼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
中国保健产业的发展状况
保健产业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从广义讲,保健产业是由药品、保健、医疗器械和医院诊所共同构成的,解决公众健康需求的产业;从狭义讲,美国保罗·皮尔泽《财产第五波》的定义:保健产业,是指事前对健康人们(没有疾病缠身)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这一界定很好地解释了保健产业的特点和目标,并将保健产业与医药产业和医疗区别开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中国养生保健和“药食同源”历史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产业的出现是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这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走过不平凡的道路。为了加强保健食品的管理,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确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在以后的10年中《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通用标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相继出台,使保健食品的准入、生产、管理等各环节得到了规范。截至2008年我国已审批保健食品9613个,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600余家,年产值1000多亿。其发展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发萌动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保健品主要是以抗疲劳的人参补品类、蜂王浆、太阳神口服液、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昂立一号、振华851等产品,掀起保健品的消费浪潮,保健食品市场营业额达20亿左右。
第二阶段为高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保健产业进入第一个高速发阶段。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商家有“中华鳖精”、“脑黄金”、“红桃K集团”、“三株口服液”等。全国保健食品的生产厂家从几十家增至3000多家,产品多达2.8万种,年产值从16亿多增至300亿以上。90年代前后,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行业逐步兴起,市场上出现各种健身器材,同时,行业服务内容、经营理念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形成了提供沐浴、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等服务项目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项目。
第三阶段为盘整期。1995~1998年,随着《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办法》相继颁布,保健食品首次获得法律地位,国家对保健食品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产业结构重新调整。1995年下半年,卫生部对212种口服液进行抽查,合格率仅为30%。保健市场随即滑入低谷。保健企业由3000多家下滑到1000多家,产值规模也降至100多亿,其中60%是中小企业。
第四阶段为新发展期。1998开始,保健企业走出低迷,又进入一个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国家有关部门政策日臻完善,逐步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质量差,市场营销手段缺乏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保健企业逐步走出低谷。到2000年保健生产企业恢复到3000家,产值超过500亿。企业的数量和年产值都达到历史最高点。
中国保健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保健产业总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研究预测,由于居民消费结构中,保健消费的增长快于其他消费的增长速度,对保健业市场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二是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将促进保健产业的发展。三是传统养生理论为基础的保健产品市场份额将会明显增长。四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自己的企业发展模式。五是产品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市场细分更加明确。六是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业将快速发展。
中国保健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生活习惯中存在重医疗、轻保健的意识。与一些保健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企业资产和销售规模较小。产品老化,产品及功能雷同,适用人群类似,新产品缺乏,低水平重复,缺乏技术资金投入,造成企业恶性竞争。少数企业以概念造势,粗制滥造,夸大宣传,违规经营,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使消费者心理受到创伤,产生“信任危机”,给保健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保健食品法律法规相对健全,截至2007年底,先后出台120部规章,分别由5个部委局执法。存在的问题是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执行艰难,多头管理,造成部门间权力失衡,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有望解决上述问题。保健用品、保健服务产业,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法规缺失、监督缺位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导致投机分子有空可钻,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与国外和国内其他企业相比,保健产业发展得到的政策支持较少,竞争上处于不平等的境地。国家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涉及税收、土地、信贷、贴息、各部委的有关配套支持资金等等。但是,国内保健产业领域,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优惠的政策,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
建议
就发展保健产业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保健产业发展战略,把保健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国家行业统计目录。这样可以及时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保健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规范各类投资,调控市场准入,避免低水平重复。通过统计,为国家管理部门、研究部门、企业提供决策所需数据等信息,保证保健产业科学有序地发展。
第二,在技术、税收、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把保健产业列入国家技术支持范围,在产品试制、传统保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快速申请和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研发费用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增强产品的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有关税收政策,对新技术、新产品实行研究开发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大量容纳就业的个体、微型、中小型保健服务企业实行低档所得税率。保健产业适于风险投资进入,应当有相应的政策发展和引进风险投姿,鼓励风险投资投入保健产业领域。鼓励保健产业在A股市场,特别是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建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第三,完善促进保健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尽快出台《保健器械管理办法》,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监督主体及市场准入等事项;出台保健服务业管理办法,规范保健服务业,确保保健服务业健康发展。
第四,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和规范保健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行业自律;二是国家授权或委托行业协会参与基础标准、质量技术指标、标准测定方法和协会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出台;三是政府委托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统计、分析、发布行业信息,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四是政府对某些监督权力委托行业协会来做,保证依法监督责任的落实。
以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李振吉 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医药国际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必须实施三大战略,即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发布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勾划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标准建设的宏观框架。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其西太区办事处也加大了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力度,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医药标准化对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一、中医药国际化需要标准化:推动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使中医药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奋斗目标之一。几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医药的大好形势,还是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都需要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
1.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传播。中医药国际化需要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治疗技术、中药产品在国际上广泛的传播,传播的过程就是沟通交流的过程,在沟通交流中需要对重复出现的概念和事物作出统一的规定,以便形成共识,避免产生歧义,这就是标准。
2.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有利于为各国中医药活动建立最佳秩序提供一种“约束”。这种约束可以具有跨越地区和国家界限、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干预的权威,以保证中医药在国际上健康有序发展。
二、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有利于改变国际社会认为中医药是原始的、低层次的、不科学的错误印象,提高各国对中医药的认可度。
三、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掌握主导权。未来国际贸易竞争的焦点是标准的竞争,较之传统的微观物化产品和价值有限的专利而言,标准是产品和专利衡量尺度,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是市场的屏障和主导权,其竞争更具有市场意义。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方案设计
一、在战略上,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大体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以建立国际行业组织标准为重点。这是因为直接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只有两条路,一是直接进入ISO,二是通过WHO,并通过WHO进入ISO标准目录。鉴于ISO尚未建立中医药标准的技术委员会,况且ISO有近150个成员,标准制定程序繁杂,要求较高,直接进入ISO制定标准,条件还不成熟。而WHO是政府组织,中医药在其中地位还不高,标准制定程序复杂,周期很长,近20年来,只制定了一个标准(针灸穴位名称标准),即使完成制定程序,还要进入ISO目录,才能真正成为国际标准。目前在争取在WHO立项的同时,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通过中医药国际行业组织,制定国际行业组织标准。通过若干年的积累,争取像其他39个国际组织一样,成为ISO认可的与标准化有关的国际组织。在条件成熟时,再进而完成制定国际标准的第二步目标。
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作为国际学术组织是制定、发布、推广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的最佳载体。
1.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是由世界各国中医药界代表组成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现在已涵盖五大洲、50个国家、157个会员单位,它的主席、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工作咨询委员会和31个专业委员会,几乎包容了各国中医药界大部分知名人士,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与其他300多个国际组织,包括ISO认可的39个组织具有相同特性。由其制定国际行业组织标准符合国际惯例。
2.由于世界中联的国际性、代表性的特点,由各国中医药界代表共同制定的标准,可越过国界,辐射全球,操作简便,针对性强,名正言顺,便于推广。
3.世界中联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这样一个名分,制定、发布、推广国际组织标准,并在章程中做了明确规定。仿照其他39个组织,成为ISO认可与标准化有关的国际组织是世界中联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4.世界中联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总部设在中国,可以利用中医药发源地的优势,把中国的研究成果、管理经验,成熟的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用标准化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符合我国政府政策,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推行国际标准的内在动力是市场机制。国际标准、国际组织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市场机制是标准推广的内在动力。任何单位、任何机构、任何个人要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就必须使自己的服务或产品达到规定的标准。谁符合标准,谁就赢得信誉,谁就占有市场,谁就能取得市场回报。
四、推行国际标准的主要方法是开展合格评定。合格评定是ISO推行国际标准通行的办法。所谓合格评定是指有关直接或间接地确定是否达到相应要求的活动,一般由认证、认可和互认三个方面组成。认证是由独立于供需双方且不受供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的第三方对产品、过程或服务达到规定要求给出书面保证的程序。认可是权力机构对机构或人员具备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正式承认的程序。
五、世界中联制定发布国际组织标准的工作规范。
1.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分为标准、规范两种。
2.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标准部、标准化建设委员会(P成员不少于15人)、技术委员会或专业标准审定委员会。
3.一个标准的制定与发布,需要通过规划、提案、立案、备案公示起草论证确定草案文本、批准程序、发布出版等七个步骤。
六、世界中联发布的国际组织标准,将通过ISO驻中国代表处与ISO衔接。
目前工作的进展
一、已完成的研究工作: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及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中医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及教育质量管理规范、中医药科研质量管理规范、中医药从业人员国际组织标准体系、中药材(300味)国际组织标准。
二、已经发布的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及英译标准。(6500个条目)
三、已开展国际考试,并启动中医药从业人员国际标准体系的构建工作。
以标准化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方式支持与合作,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为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共同努力。(作者因故不能出席,本文是作者为本次大会准备的书面发言摘要)
坚持主体发展 推进自主创新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何谓创新型国家?国际上把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目前有美、日、德、瑞典、芬兰、法、英国等20个国家。其基本特征是: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创新产出,目前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获三方(美、日、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7%。
根据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国家先后启动16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国家973\863\基金项目\行业专项投入,启动科研院所修购专项与自主选题项目以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等,2008年研发经费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5%。一系列措施都将极大地推进中医药的科学研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优势领域;中医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注重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采用”治未病”理念与辨证论治方法,有效实现了维护健康,防止疾病发展的目的;在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乃至人类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疗效确切;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已经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医药不仅在国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国际上也面临很多的发展机遇:中法、中意、中奥等70多个国家94项政府合作协议,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合作备受关注。2008年中医药被列为中美战略合作框架内容之一。中医药优势逐步被认可,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160多个国家有中药及相关产品,使用中药、植物药人数逾40亿。在面临这些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开展中药及植物药的研究与开发,并有产品陆续上市。许多国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知名企业加大中药与植物药研究的投入,相继与我国开展合作并建立研发机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
中医药创新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基于临床实践的中医药理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蕴藏于古医籍中丰富的中医药知识、方法、技术有待于挖掘、整理、升华;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待进一步融合;中医药诊疗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中医药的战略选择,也是发展中医药的动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必然要求中医药行业树立创新精神,造就创新团队,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既为中医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为中医药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中医药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医药自主创新的主要目标:丰富发展中医理论,保持和发扬中医理论的先进性,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防病治病需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增强中医药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在服务人类健康事业中保持我国中医药国际领先地位。
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基本思路: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为根本,以提高自主创性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人类健康为目标。
围绕这一思路,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了三大工程,即以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岐黄工程,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仲景工程,以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任务的时珍工程。
中医药自主创新需要深化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学家自主选题、自主创新机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力加强中医药自主创新条件建设,推进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综合性中药新研发技术大平台、中医药信息与数据研究平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室、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批临床能力强、科研水平高、能够把握中医药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立足引领未来,造就一流的人才队伍。
正确认识与科学评价中医药创新是把握中医发展方向的关键,坚定推进自主创新的信心与理念,正确认识中医药不断创新的历史与现实。营造中医药创新的文化氛围,弘扬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风尚,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促进学术进步。
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进程中,中医药必然会大有作为。中医药人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抢抓机遇,求真务实,不断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防病治病能力,为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作者因故不能出席,本文是作者为本次大会准备的书面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