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骨子里是个基层中医”
中国中医药报 2009-12-11
本报记者 厉秀昀
出生于陕西省眉县的杨仓良,当过赤脚医生,在宁夏贺兰山的部队从事过中医药工作,后又在银川创办专科医院,尽管身份经过多种转变,但是围绕这些经历的核心内容都与中医药工作有关 ,“无论身份怎样转换,我一直热爱着基层中医药工作。”杨仓良说。
跟师学徒适合培养农村中医
杨仓良从16岁开始跟当地乡村中医杨志钧学习,老师经常带他采药、认药,从种植、采集、炮制中草药及针灸等基础工作做起,并要求他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能独挡一面,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郎中”。
杨仓良深有感触地说,农村要培养适合本地需要的中医,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师学徒。农村没有先进的诊疗设备,没有实验室,但是深山密林、田沟地头有中草药资源。他说,即便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依然留不住大学生,跟师学徒还依然是培养农村中医的合适方式。
记者由此想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在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为村卫生室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中医药人才。杨仓良的想法和这个方案的提法不谋而合,来自基层中医的呼声最能够体现农村中医药工作的一些特点。
从医路上孜孜以求
杨仓良在跟师学习两年后应征入伍,来到了贺兰山区,由于他在家乡有从医的基础,因此被选录为卫生员。为了防止流感、肝炎、痢疾等传染病在连队发生,他独自到海拔3000多米的贺兰山上采药,在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定期煎煮中药给战士们喝,使该连队3年无一例传染病发生。由于表现突出,部队特推选他到解放军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军医班及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学习。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宁夏军区门诊部从事中医工作。由于自己的外公有风湿性关节炎,所以他对风湿类疾病尤其关注,在工作中,杨仓良也治愈了一些难治性的风湿类疾病,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信心。
但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产后风湿是杨仓良致力于风湿病研究后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口服药物、针灸、气功、熏洗、拔罐,能用的都用上了,查阅古代医书找到的几十个单方验方,一一验证,半年时间内诊治了一两百人,但都效果平平。他非常沮丧,但是并没有放弃,多方求教,给针灸名家王雪苔写信,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王雪苔竟然给他回了信,建议他在病因病理上寻求原因。
王雪苔的建议虽然并未提到具体的方法,但却给了杨仓良一把处理疑难杂症的金钥匙。杨仓良经过一番反思,决定在病因病理上下工夫,经过思考他得出结论:“治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而不应抑制免疫或单纯的祛风除湿,最终制订出了治疗产后风湿病“活血加祛邪”的新方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1992年,杨仓良从部队转业以后,创办了一所风湿病专科医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杨仓良在治疗风湿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他说,学习是无止境的,总有新的问题摆在面前,现在自己正在研究过度使用激素后风湿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基层医生靠医德吃饭
“在农村行医对医生品德的要求尤其高。”杨仓良如是说,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他解释,大医院里看病,我们一般都不认识医生,但是农村十里八乡的人大都互相熟识,你医术怎样,医德如何,收费是否合理,包括你平时的为人,大家口耳相传,不出半年时间几乎所有人就了如指掌了。如果大家认可你,那么周边村镇的都可能来找你看病,要是对你评价很低,那就没法从事这个职业了,所以,基层医生没了医德就丢了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