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针灸心法看中医基础教育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1-07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黄建业在9年多的中医针灸临床带教中,发现从大专生到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对于中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都不够扎实,深深感到中医药学术继承和发扬存在着不少隐忧。例如,很多学生对作为基本理论知识的十二时辰、太阳时、营卫学说等只略知一二,针灸补泻手法未能真正认识和掌握。他提出,从学校到教学医院,必须提高对“三基教育”的重视,加强经典医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名副其实的中医药人才。

□ 黄建业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中医基础教育不容忽视

中医基础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基教育”。

佛山市中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基地,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一年的实习期间或者3个月的见习期间,在密切接触临床实际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好“三基”,以便在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中,打下稳固的自学基础和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向新的领域探索和进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级中医人才。

笔者在医院工作的9年多的时间里,发现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在中医基础知识方面,以针灸科为例,在带教实习过程中,当笔者向一些本科班的学生,甚至硕士生或博士生问及“现在是什么时辰?是哪条经脉的经气旺盛”时,个别同学竟然张口结舌,答不上来,或者有人“让我数一数看”,经过一番推算才得出答案。或者,他们知道了早上七点到九点钟是辰时,是足阳明胃经经气较旺,但不知道这“经气”是指行旺于十二经经脉中的“营气”还是行旺于十二经以外的“卫气”。同时,只知道时钟上所指的时间(东8时区的北京时间),而不知道这“辰时”是指当地与太阳相对位置所处“日之加于宿上”的“太阳时”。(即解放前所称的“光黑钟”)

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又以营卫理论为例。他们在书本上知道了后天的营卫是来自水谷的精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是按“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个规律,即子午流注“纳子法”规律流注,每一经脉行旺于一个时辰;卫气,是按太阳的出没运行,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但不知道怎么个走法,不知道是按“水下百刻”规律行旺于经脉之外;更不知道“日行于阳”是按太阳、少阳、阳明、阴分、太阳经分(系统)……这个规律运行;夜行于阴是按五行相克规律行旺于五脏,即按肾-心-肺-肝-脾-肾……的规律运行的。

当笔者把刺在外关穴位上的针沿着皮下向上(向心)方向平刺时,问他们,这是迎随补泻中的“迎”还是“随”?他们很多人都不敢作答,或者说,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应该是“随”吧。岂料正好相反,“从手走头”是手三阳经脉中营气运行的方向,而卫气在三阳“经分”运行时,是离心走绝道从上而下行的(《灵枢·卫气行》),针尖沿皮向上刺,是“迎”着混在卫分中的“邪气”而泻之的,因此,应该属于“迎”法。等等。

这是对营卫这一基本理论没有真正认识和掌握的表现。

再从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就针灸专业的本科生而论,补泻手法是应该掌握的,这是起码和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针灸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连补泻手法都未掌握好,这是讲不过去的。只懂得使用电针机去治病是不够的,因为电针机不能充分发挥针灸应该具有的威力。

但是,每当笔者问起一些实习医生时,他们既不知道怎样进行补泻操作,更不明确“泻邪”、“补正”是针灸补泻主要目的这个重要原则。

这仅举针灸科为例,其他各科也许好不了多少。记得全国名中医陈渭良在前几年的一次讲座中,也举出一些学生连基础方剂都不熟悉的例子,也提出过要加强基础教育问题,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他说,要努力学习中医传统经典,充分继承中医的精髓,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发展。

看来,中医“三基”教育仍然没有落到实处。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把中医“三基”教育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从学校和医院领导、带教老师到见习、实习医生,必须提高对“三基”教育的认识,认识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三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然后才能采取得力的措施,并付诸实施。

当然,学校的中医基础教育首先应当加强,从领导到教师、学生,都要认识中医“三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要体现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重点应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上。作为临床教学老师,也要真正认识中医“三基”教育的重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因为这是教学医院的重要职责所在。当然,在实习期间,认真地重温“四大经典”(本草经、内经、伤寒、金匮)为主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有益的,才能把加强中医“三基”教育落到实处。

再举针灸为例。

前面讲过,补泻手法是针灸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掌握好这一基本技能,首先要明确补泻的目的。补,就是补正;泻,就是泻邪。所以,欲要补泻,先要知邪正;不知邪正,便罔谈补泻。要知邪正,必先辨证。通过四诊八纲辨证,去分清邪正斗争的虚实。因此虚实两纲,便是八纲中的重点。按照韩绍康老中医所说,这是“外诊八纲”。而针灸补泻,就是在外诊八纲“虚实”辨证的基础上,再在针下辨其邪正虚实(“针下八纲”),运用手法,调其虚实,达到泻邪补正、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

不管是疾徐法、呼吸法、提插法、捻转法,还是迎随法,只要能达到补泻的目的就行,不过笔者从40多年的候气针灸实践体验中认为,疾徐补泻法是最主要的补泻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便一语中的。但不管你用何种手法,针下必须分清邪正。要针下分清邪正,必先掌握邪气和正气的运行规律及在针下的特征。同时,要进行补泻,首先必须“得气”(准确地说是要有“气至”)。这是补泻的前提。

泻法:《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沉紧”,更不是指“酸、麻、重、胀”。因为沉紧,未能将“邪气”在针下的特征全面反映;而“酸、麻、重、胀”只是病人对针刺反应的感觉。医生必须在针下辨别到“紧而疾”的邪气信息时才可以使用泻法。它是不择时间、混杂在正气中间出现的。因此,在外诊八纲辨为“实证”的基础上,再在针下辨得“紧而疾”的邪气信息之后,无论何时、何处,针下一遇到邪气,就可以采用泻法的手段,通过人体的正气这个内因的作用把它清除。一直针到在针下再无“紧而疾”的邪气信息出现或明显减弱为止,让患者感到“若有所失”为度。

补法:《灵枢·终始》:“谷气来也徐而和”,这是正气中营气的特征。《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而《灵枢·营卫生会》又云:“卫气……此气慓悍滑疾……”因此,滑疾,才是卫气的特征。当四诊八纲辨为“虚证”时,在针下遇到“徐而和”的营气或“滑疾”的卫气时,便可以运用补法的手段去补正了;补到正气充实,让患者“若有所得”为止。

但要补正,必须懂得营卫的运行规律,也就是要有必须具备的经络营卫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本知识,即“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才行。营气是按十二时辰“肺寅大卯胃辰宫……亥焦子胆丑肝通”的规律行旺于十二经脉之中;卫气是按“水下百刻”,卯时出于目,酉时交于肾。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规律运行的。营气、卫气均按“太阳时”计算。辨证为某经脉虚时,选穴下针后,候其气之所在而按针下虚实刺之,方谓“逢时”,针灸疗效才会显著提高。“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不遵循这个“生物钟”的规律,则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导法:在辨证为“不盛不虚”(体内无邪,正气不虚)者,也要候得营卫之气行旺于某经,针下候到正气时,运用徐入徐出等的手法调导之(而并不是平常所谓的“平补平泻”法),令气至病所或令相逆之乱气返之于平。

掌握了补、泻、导这三大基本手法,可以说就已将针灸的补泻法基本掌握了。至于在这一基础上再综合运用手法,便是更上一层楼的功夫了。

其他各科也应该有各科的中医基本技能。只有把基本技能掌握得好,掌握得精,其他的技能就会触类旁通。而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离不开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实习期间,抓好“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在实习期间,认真复习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会更深刻和更有必要。

担负着临床教学主要责任的带教老师,当然首先要把中医“三基”打得扎扎实实,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才能把中医“三基教育”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