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几点看法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1-07
□ 文郁 四川省青神县白果乡卫生院
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发挥着西医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基层中医药发展并不理想。如我县中医院早已难姓“中”;县医院的中医药使用明显减少;多家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本“消失”,原有150多家用中草药治病的村卫生室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这就是是笔者所在地区中医药的现状。
在基层患者是最好的裁判
中医药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史以来就是逐年、逐步循规发展,强行加速会适得其反,如中药“化学成份”的研究、提取、分离,虽然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的需要,但这些单一成份和作用不能完全代表中药本身。如中药注射液如果临床使用有效果,便视作“现代科研成果”,一旦出现问题,就由中医药背黑锅,因为这些分离提取物的前面都冠上了中药的名称,这对中医药的发展不断帮倒忙。因此,只有按自身发展规律循序改进才是最安全的。
近年来,部分基层中医院的发展偏离了中医药发展自身规律,总是被“现代科学”的口号和“化学就是科学”的标准牵着鼻子走,不少适用的传统经验和自制膏、丹、丸、散因此被消灭或打入了“冷宫”。这种西医药现代化管理的模式恰好扼杀了中医药沉淀了几千年的科学内涵,干扰了中医药自主发展的方向。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中医药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这是中西医药之间最基本的差别和特点。所以用西医药的管理方式来要求中医药的临床业务是不科学的。就像茶和酒,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仍不能以精确的检验方式来确定质量,而是仍以品茶师、品酒师来判别优劣。同样的道理,对中医药就不能以“化学科学”作为判定标准,应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衡量,看重疗效结果。患者才是最好的裁判,因此可以说,基层中医药的兴衰是由医生和患者共同确定的。
基层中西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目前中西医药发展很不平衡,国家虽有“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但是目前在基层还没有具体落实措施,以至中西医药的发展状况、社会地位、经费投入、职工待遇等都产生了极大差距。
业内人士都知道,西医药有优越的条件,其基本设施和大型设备多由国家投入。而基层,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几乎是零投入。西医诊断费加上各项检查费,往往需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相形之下,传统中医仅靠老祖宗传下的“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认真地收集、分析、整理,而后辨证施治,用的是心血、费的是脑汁,但基本算义务劳动。这也是中医药发展难、生存也难的客观因素。
再者,经营中药耗损太大,这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加强保管,这种特殊性物质的蛀虫、霉烂、水份挥发、抓药碎损等也在所难免。据有关人士统计,某些中药的最高损耗率可高达40%左右,如诃子肉、威灵仙、木瓜等。加之“一称来,百称去”,损耗在无意之中,这种问题在处方划价时如得不到体现,医院就得自己买单,成为中药房亏损倒闭的重要原因。
基层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是目前有目共睹的现状。笔者认为,中医药在基层的发展不全在于设备现代化,而在于基层中医药人才,要着重在中医药文化修养和内涵上发展,以医德医术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赖,这才是基层中医药真正的魂和发展的动力。
长期的亲身经历使我们感受到,基层中西医药的发展不平衡,不能全面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更不能发挥中医药的持续性作用。这种情况下,某些中医药人觉得失去了自主、自尊、自信和发言权,自暴自弃,经营无道,效率日低,最终为了生存弃中习西或改行就业。
几点建议
基层中医药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要保留自主空间,要摆脱“西化”思想的束缚。政府部门要根据中医药发展规律,制订一些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措施、方法,适当提高中医药技术服务价格,增加中医药行业补助,提高中医药员工待遇。同时出台政策弥补中医药耗损带来的损失,提高中医药的报销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