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优秀人才培养需建立科学机制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1-27

□ 尹常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人才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事业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当前,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都使中医学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科学环境的变化和治疗目标的转换也使中医学遇到巨大的挑战,中医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对于杰出中医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期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对杰出中医人才的渴求与呼唤

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人才需求而言,中医学术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人才主要体现在高层次尖端人才和各方面优秀人才两个层面。

高层次尖端人才主要为以下几类。

理论巨擘

这些人具有精湛的学术理论造诣,学识广博,高屋建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指引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他们既充分了解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又深谙中医学的局限与不足,能够对中医理论进行修删、增补和纠误,并根据时代变化和科学发展的要求,提出新见解,建立新学说,能够就中医理论的创新提出科学构想,对中医学术发展发挥指导、引领、规划和推动的作用。对理论家而言,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思想才具有永恒的光辉。

临床大家

这些人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悟性聪敏,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具有熟练的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独特的诊疗技术,具有鲜明的用药特色,疗效卓著,他们用精湛的中医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中医服务,在其从事的专业领域为同行所公认,为患者所称道。他们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对中医学的精髓有深切的感悟。他们不断探索证治规律、总结临床经验,并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治疗目标的转换,开辟新的治疗途径,创立新的中医治法,不断为丰富中医临床治疗学内容而进行不懈探索。

现代科研人才

这些人既精通中医理论,能够凝练中医科学主题,确定科研方向、思路和方法,又具备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掌握完善的现代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就中医学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的选题、立项和科研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他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中医科研的科学模式和方法,并就中医科研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的正确选择提出见解。

教育家和名师

这些人既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又是循循善诱、授业解惑的导师,他们热爱中医学术,对所教专业有深厚造诣,他们有高深的讲课带教艺术,提倡学术自由,具有鲜明的学术风格,他们能将枯燥的文字变为鲜活的语言,将深奥的医理变为通俗的话语,他们治学严谨,孜孜以求,以他们对中医学的执着与追求启迪后学,培养中医优秀的后继人才。

以上四个方面高层次尖端人才,以他们的人格、学识和才能,对中医学的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当然,中医更需要大量的工作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既有踏实的理论功底,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热爱中医专业,乐于奉献,承担着最繁重、最具体的中医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一生都没有科研课题,也许从来没有发表过论文和出版过著作;他们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他们在职称晋升、定岗评级等许多方面往往会遇到更大的障碍和困难,他们工作具体、任务繁重,有时常需付出双倍的努力与艰辛。但他们才是中医从业者中最大的群体,是中医医、教、研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是中医事业发展的脊梁。

他们传承中医经验,扩大服务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科研方法,中医的优势靠他们去发挥,中医鲜明的特色靠他们的工作去体现,他们对中医事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心,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对中医人才队伍现状的反思

当前,如果单从知识层面、学位学历结构和数量上看,也许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中医学博士、硕士、博导、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等,中医学术界每年都有数量众多的课题立项和获奖,有大量的专业书籍出版,我们的论文有的被SCI收录,很多中医界的学者并不乏出国讲学的机会,有中国中医科学院这样高层次科研机构和学术平台,各地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医研究机构、研究中心、重点专科、重点学科,这些机构都有各自的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学术人才,面对如此繁荣的中医学术界,谁会认为中医缺乏人才呢?

然而,当我们透过中医学术研究的表面繁荣,不禁会想到:面对当前中医学所遇到的巨大挑战,中医学术发展的战略决策至今尚未形成;对中医学如何应对当今全新的科学环境和治疗目标的转换、新的中医理论体系应如何建立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也还没有根本解决;我们的著作有多少真正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篇中医学术论文发表,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提出了真知灼见?

至于中医科研成果有哪些对凝炼中医科学主题、对建立既科学规范又符合中医学规律的科研方法提供了范式,又有多少成果对临床实践产生了指导意义等问题,恐怕多数只有研究者自己心中才能了然。

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中医真正的优秀人才无论在贡献度和数量上都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缺乏有思想的中医理论大家,也缺乏富有经验的临床家和具有深厚学养的教育家。因此,中医学术发展缺少推动力,这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的负面影响当然是重大的,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制约人才成长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选拔标准制定不合理。

当前中医人才的产生和培养主要靠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师承教育、学术梯队建设、科研团队组建及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才评比与选拔等方式,这些方式虽然培养和发现了大量中医人才,但由于选拔过程中的一些标准的制定不尽合理、评选机制不尽完善,从而限制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如对科研奖项级别的硬性规定、对学历学位的片面强调及对年龄的限制和规定等都有不尽合理之处。有些规定违背了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有多项人才评选的标准都有年龄不能超过55岁的规定就显然不妥,纵贯古今中医大家,年龄多在60岁以上,因为只有到一定的年龄才可能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经验积累,对中医学术也才有真正的领悟,这是由中医学特点和中医成才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培养选拔机制的不尽合理使许多优秀人才的成长受到限制,一些确有中医特长的人甚至国内一些著名中医大家也会因上述种种原因而难以进入某些行列,这对中医学的发展当然是不利的。

此外,一些本来很有学术造诣的优秀人才成名后,荣誉、头衔、行政职务随之加身,使他们不得不为琐事缠绕,文山会海淹没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他们根本不能潜下心来从事中医学术研究,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二是本科生临床技能训练日渐薄弱。

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和压力催生了本科生的考研热,读完硕士读博士,以提高学历和学位层次来争取较好的就业机会。而考研热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专业课和外语课的备考,备考的时间又多在本科生实习阶段,这种精力投入的偏斜,严重影响了临床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而对于中医学而言,临床医疗实践又恰恰是最重要的,课堂和书本学习的知识,没有临床实践的消化过程,不可能变成学以致用的实际技能。本科生实习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过渡,缺少了这一过渡,就不可能对中医学有真正的感悟。而进入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和学习后专业研究方向固定,研究领域缩窄,如果本科生实习这一重要过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对中医后继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研究生教育千人一面。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都远非尽如人意,其中尤以研究生论文的撰写要求过于整齐划一,论文内容格式等过于程式化等问题更为突出,千篇一律,既不能很好地体现导师的学术思想,也反映不出学生个人独到的学术思想和才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学术个性。

四是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存在偏差。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导师遴选特别是博士生导师遴选在条件和要求上存在许多偏差,如对学历学位的硬性限制,规定1953年之后出生者申请博士生导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这一限制使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又热爱中医事业的优秀人才不能进入这一行列,而一些虽有高学历但却资质平庸、既无学术思想,又无专业特长的人则可能入选。

这种唯学历、唯年龄的遴选条件忽略了中医人才成长的特点,降低了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自然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五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难以培养真正优秀人才。

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并未把培养有创新思想、有专业特长、有深厚学养和丰富经验的中医理论家、教育家、临床家作为主要目标,某些学科建设的一大部分工作是在应付验收和评估,重点学科的审评条件和评估标准过分强调学科规模、硬件设置、科研奖项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既难以产生重要的学术成果,也难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中医人才。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刻不容缓

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要根据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选拔政策和制度,重学历而不唯学历,重理论也重实践,对不同层面和类型的中医人才要有不同要求。

如长期工作在基层的中医工作者,职称晋升就不一定非要有科研课题和成果,而应该主要看他是否能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临床问题,治疗病人和治好病人,对于外语要求也要适当放宽。

对博士培养也不应片面强调一定要有SCI收录的论文,而应注重他们的学识是否广博,理论造诣和专业技能是否深厚与精专,特别是看他们是否具有整体的眼光与清晰的心路,是否具有科学的睿智,而这些都是优秀的中医学博士应当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科研和培养经费投入应向一线专业人员倾斜,要善于为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要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人才评选和选拔标准,既不要埋没真正的优秀人才,更不要让那些不学无术、华而不实者浪费有限的资源和机会。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要牢固树立“大楼不如大师,一流设备不如一流人才”的观念。培养、选拔、贮备大批的优秀中医人才是中医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真正希望所在,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医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则是保证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