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才培养应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为辅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2-11

□ 黄海龙 深圳市人民医院

在贵报上,笔者读了很多关于中医教育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谁主谁辅、孰优孰劣的文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我国的中医院校教育应该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真正兴起的,虽然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不影响它在中医药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关于中医师承教育,在过去的历史上曾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后来逐渐被院校教育所取代。因为师承教育也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如学术交流的局限;培养的人数有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不管是家传或师承所传授的中医知识和医学技能,都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质量难以控制,医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受到限制。这种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将加重看病难。因此它只能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的辅助。

什么时候中医的师承教育可能发挥作用呢?笔者认为,在院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中,经过了10年的临床锻炼后,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有较好的临床经验,在定向培养高级尖端人才时,可以选派到中医专家门下学习,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他是国医大师裘沛然的门人,研究生毕业后,又跟裘老学习,是我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这种名师收高徒的师承教育,可能培养出高级人才。再从30位国医大师中举例说明:他们中不少是解放前中医师承如师传徒、父传子教育培养出来的,解放后又选派到北京、或上海、或南京、或成都中医药大学再进修。

所以,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是普及教育,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继续再教育。两者的关系是主次关系。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各自发挥优势,互相弥补不足,共同发挥特长,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