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应加强中医思维教育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3-26
□ 陈钊 梁永林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学和中医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几千年来先哲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
中医学是在我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条件下,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把万事万物相互间的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作为研究人体疾病的出发点,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其思维特点是整体恒动观、天人一体观、辩证观,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知觉体悟、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这些特点与现代人习惯的分析还原思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在没有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学习中医,无疑是事倍功半。
影响学生
形成中医思维的障碍
和以前的师带徒学习方式不同,中医院校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大多数接受了若干年的基础教育,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由于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限,在进入中医院校学习中医时,往往存在理解困难和学用分离这两个突出的问题。
多数中医院校学生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时,对中医的学术语言、理论感到难以理解,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只能进行囫囵吞枣式的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课程时,成绩优异,但离开了中医课堂之后,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中医的理论去认识疾病,更未能养成中医思维方式。
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是导致中医院校学生学习时出现理解困难和学用分离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中医院校在打造学校文化时都在努力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但总的来说,中医院校学生所处的外部文化环境,与学习中医对环境文化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还不能对学习、理解中医术语和理论产生最佳的支撑作用。再加上现代科学与两千年前的传统医学科学所形成的反差,已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形态与传统医学知识形态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反差,已熟悉的现代科学知识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与陌生的古代科学知识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反差,已习惯的现代思维方式与从未体验过的传统医学思维方式的反差成为学习传统中医药学的严重障碍,使学生难以形成学习传统医学知识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难以体会传统医学思维的规律,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同时,中医学的知识大多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文献形式传承表达的条文,证侯、方剂歌诀、药物功效等需要熟读。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看似单调和枯燥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当代的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和难以坚持,这些障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掌握中医思维的程度。
对于现代中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中西医课程并行,也干扰了中医思维的建立。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来思考,中医学生学习西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什么阶段学习和西医课程量设置的多少是中医教学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在中西医课程比例大约6:4左右,而且基本是中医基础课和西医基础课同时开放,把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指导下的知识,同时传授给学生,无疑会造成学习者的思维混乱,无形中也遏制了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优先权,导致学生难以完整准确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进而对中医传统理论产生困惑误解,无法巩固专业思维。
加强中医思维教育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抛开中医思维的中西医结合,简单而机械。中西医结合必须坚持中医思维,在保持中医特色和中医思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成果。坚持中医思维,各取所长,用中西医的方法治疗各自所长之病是结合;同一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相互配合,提高疗效是结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使用适宜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是结合;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使用适合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是结合等等。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中国哲学史、中医思维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医易概论、古代汉语等人文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科本身的统一性,理顺传统文化与中医发展的关系,为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打下基础;西医课程应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之前应先开一门中西医比较课程作为过渡,使学生对两种医学体系有一个整体比较,这样既保证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也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布局。在招生生源上应按中医本身的需要加大文科的比例,使文理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达到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加大经典学习力度,在师资配备和课时安排上予以倾斜。教学上应鼓励学生增强信心,重视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快了解中医,热爱中医,掌握中医。
总之,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坚定信念,高等中医教育者要牢固确立并坚守中医思维,在教学中首先培养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让中医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学理论,熟悉中医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才能培出具有坚定的中医信念和较高的中医思维能力、临床水平的优秀中医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