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农村中医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4-09
□ 李全贵 李署光 李威
数千年来,中医药的形成、丰富和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和农民。农村、农民和中医药,有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
近些年来,由于现代医学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冲击,以及西医标准要求中医药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中医药在农村的服务领域萎缩,简便验廉优势淡化,县乡部分中医药人员,纷纷“西化”和改行,许多乡镇卫生院西医药一统天下,成了名符其实的西医医院。
然而,在农村,仍活跃着一支中医队伍,一如既往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坚持在有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村卫生所,在众多乡村医生中间,堪称“万绿丛中一点红”。他们吸引了市县城乡许多群众前往就医,为中医药占有和巩固农村阵地,弘扬中医药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村医是县乡医院医生人数的1~2倍。其中有中医基础的约7%,2%左右的村医有较好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兼有一技之长者。这些人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或系家传或为师授,或为县卫校中医班、中西医混合班毕业。虽然其中一部分人没有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却能熟练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把这支农村中医力量发动起来,充实到县乡级医院和卫生室,等于使现有中医队伍壮大一倍左右。
近些年各地偏重对村医免费轮训,试图改变农村中医药服务现状,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可是,数年来,笔者从未见到和闻及一家村卫生所(室),因接受中医培训而添器购药,开展中医药服务。原因何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制约农村中医药服务的因素,不是村医无术,而是中西医药服务的效益差别及其导致的中医有术不用。
笔者认为,与其拿钱免费培训,不如拿钱扶持行医。一是对持有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中医师、助理中医师等合法证件的村医,尽力扶持。比如政府部门免费提供常用中药,促其开展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待遇,以缩小中西医药服务的效益差距。对自学成才或有一技之长的乡村中医,予以政策倾斜,尽快使其取得医师资格。二是在县乡医院中医药人员“西化”和改行的形势下,对不计经济得失、坚持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医院或村卫生所,予以褒奖,以点代面扩大影响。三是对放弃大医院优厚条件聘请,甘愿到农村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老中医、老专家,大力宣传,树立榜样。以实际行动破坚冰,开先河,落实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008年在山东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强调的“建立有利于引导并稳定中医药人员服务基层的机制”,吸引和凝聚更多的中医药人才服务基层,提高服务能力,培养接班人,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拓宽服务领域。
如此得民心、合实际、惠及8亿农民之事,与扶持大医院、构建中华医药之文明同步进行,上下交辉,城乡合璧,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