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中有“真金”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5-06

□ 李昀泽 南京中医药大学 李建军 江苏连云港市中医院

“千金方”(包括《千金方》、《千金翼方》),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传世之作。对中医学发展有承前启后的贡献,是千百年来经历代中医大家亲试有效而公认的临床名典,也是当今中医临床必须取法遵循的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其中提出“大医精诚”的理念成为中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医德规范。“千金方”对中医治病、成为大医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笔者将其归纳为“三高一低”,对当今中医医生及中医学生成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通医道 熟读文史

提高临证水平

俗语称“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但“不读王叔和,临证无根而又遗恨何其多。”中医成才必须夯实理论基础。故“千金方”《大医习业第一》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诸《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周易》六王,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但这还不够,“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还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培养。“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厚德载物 志存济世

提高道德境界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我们的工作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私欲和疏忽,都可能致病人以死地。行医送药是施行仁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技术手段,是济世利人的“上功”与“大德”。故“千金方”《大医精诚第二》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备急千金要方》从认真负责、高尚情操的医风方面提出要求,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从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医德方面提出要求。因此,道医作为医身自救与救人济世的必要条件,往往会达到“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皆通”(《医道还原序》)的境界。

因时因地 因人施治

提高应变能力

中医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是气候季节的变化,地理水土的不同,还是人本身体质的差异,都会对疾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千金方”《治病略例第三》论病治病重视时间、地域、人体质的不同。“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不可不知其本末,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所以服食五谷不能将节,冷热咸苦更相抵触,共为攻击,变成疾病。凡医诊候,固是不易,又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四季运转,周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源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李时珍在著名的药典《本草纲目》中特撰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他用药讲究季节。《内经》中还具体指出,在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中用药宜分别加辛温、辛热、甘苦,酸温和苦寒之药,以顺应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气,做到顺四时气象而养天和之气。蒲辅周老先生其治疗时病“必先岁气,重视天候地气”和“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的学术观点。“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

观其生候 知其不胜

降低医疗风险

医生的行医过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要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医务人员除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遵守诊疗常规。医务人员应内强素质,提高自身医学水平及应急能力。医务人员要学会掌握沟通艺术。医务人员要发扬团队精神。医院应多一些人文关怀,进行人性化管理外。还须对病人病情有充分了解,对病情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千金方”《诊候第四》“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善诊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尽善尽美矣。”还须重视病人心理、家庭、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