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冠心病高危人群希望之灯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7-01

本报讯 (记者任 壮)2010年度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学术会议于6月16~1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0多位心血管病专业人士与会。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公布消息称,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领导,以张蕾等13位作者完成的《中药通心络剂量依赖性增强易损斑块稳定性:与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比较研究——通心络增强斑块稳定性》论文,由《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与循环生理》(第297卷第6期,P2004~2014)发表。该刊同时刊发了美国加州大学卡帕戈达(C.T.Kappagoda)教授和英国健康保护协会卡拉利德(L.D.Karalliedde)教授撰写的编辑部评论文章——《传统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

张运院士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继发管腔内血栓,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最常见原因。早期预防斑块破裂是降低灾难性生命威胁的有效方法。尽管一些方法,如血管再生和动脉生成,可以减轻ACS导致的心肌缺血,但仍缺乏防止斑块破裂的有效方法。因此,关于促进斑块稳定的因素和将斑块从不稳定向稳定转变的相关因素研究,可能提供有效预防斑块破裂的方法。

张运院士介绍,ACS患者的冠状动脉大多存在多个易损斑块,因此需要选择全身药物治疗。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理想的稳定斑块药物。尽管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可有效稳定斑块,然而普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评估和抗感染试验表明,在持续2年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仍有22.4%的受试患者发生ACS,并且由于他汀类药物具有致肝功能损伤和肌病等副作用,使得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不得不停止治疗。因此,开发高效、副作用少且能够稳定斑块的药物迫在眉睫。

张运院士说,近年来,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加速了中草药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中药活性成分被鉴别出来,通过标准化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20年前开发出来的中药通心络胶囊,于1996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并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缺血性脑中风。该药已显示出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例如增强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脂、抑制炎症、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和促进血管新生等。通心络胶囊由一系列中草药经过提取、浓缩并冻干等工艺制成,其中含有人参、赤芍、冰片、酸枣仁等,已证明这些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心绞痛作用。但是,关于通心络是否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及其作用机制,原先并不清楚。

张运院士说,近期临床与试验证实,ACS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有效,因此该实验选择大剂量辛伐他汀与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进行比较,以探讨通心络对兔模型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通心络胶囊可减低血脂水平,抑制系统性炎症,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破裂,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则具有更大优势。我们对“通心络增强斑块稳定性”的研究成果,能被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与循环生理》采用并给予积极评价,这在目前有关复方中药研究的论文被西方主流医学杂志刊用是少见的。

短评

复方中药通心络疗效研究的启示

任壮

复方中药疗效研究论文在国际主流医学杂志发表,目前尚属少见。张运院士率领的团队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报告被《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与循环生理》刊用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为我国开展复方中药研究工作带来重要启示。

运用复方中药治病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方法。有别于现代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物,中药复方根据中医理论由多味中药配伍组成,阐明其作用机理和疗效难度相对较大,且往往不易被广泛认同。“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借鉴。

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为开展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途径、新手段,尤其对于阐明中药方剂和单味中药的疗效和作用机理以及中药的推广应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拿出详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即使是“不通中医药”的西方医学工作者,也会心服口服。通心络研究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