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医药期刊蕴含巨大价值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8-12

□ 段逸山 上海中医药大学

笔者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担任馆长的十余年间,经常会有国内或境外的学者来询问、查阅近代中医药期刊,往往会为我校近代中医药期刊品种之完备、藏量之丰富而啧啧称奇。

综观中医学术发展史,近代实在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本资料难得。从载体来说,近代中医学术的文字资料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中医药著作,多有馆藏;二是中医药期刊,这在各地图书馆,包括中医专业图书馆却不多见。因此,要想深入探讨近代中医药期刊的状况,全面研究近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多有不便。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历史价值

在西学东渐之风中,为了谋求中医行业的生存发展,中医界人士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创办期刊便是其中重要的探索方式之一。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期刊发轫于19世纪末,以浙江瑞安陈虬于清光绪23年(1897)创办的《利济学堂报》为其滥觞,截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短短半个世纪中的中医药期刊多达200多种。

近代中医药期刊,以其时效性、广泛性和真实性,不仅承载着近代中医的珍贵文献资料,客观地纪录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医界的真实面目,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现象。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与当前现实的关联也最为密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学术价值

展示中医存废的交锋场面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之时,被推入到新旧文化冲突的“风口浪尖”。由于中医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中医的存废之争波及了社会各个阶层,超越了学术的层面,而演变成社会、民族和文化的复杂问题。为及时沟通联络,力挽狂澜,诸多名医积极创办中医药期刊,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场场论争、一幕幕事件。探讨中西医冲突的文化背景,挖掘其根源,寻求中医始终“不废”之因,对于全面解释中医的科学性、哲学性、人文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中医存废之争中,《医界春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上提出“废止中医”的四项议案。《医界春秋》随即在1929年3月出版的第33期上刊登了《上海医界春秋社驳斥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废止国医案之通电》、《医药团体对中卫会取缔案之通电》,提出“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的口号。4月第34期又出版“中医药界奋斗号”,刊登了《中央卫生委员会议议决‘废止中医案’原文》,并在原文后附载“编辑附识”,予以批评。

紧接着又策划编辑出版了《废止中医案抗争之经过》特刊(号外),详细记述了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案”运动的全过程。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卫生部搁置了“废止中医案”。《医界春秋》所刊载的大量文件,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案”的第一手资料,在民国中医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服务中医院校教育

谋求中医教育合法权利,是近代中医为生存而抗争的主题之一,贯穿于近代中医教育的始终。

北洋政府拒中医教育于教育法令之外,从反面促使中医界觉醒,以丁甘仁、张山雷、恽铁樵为代表的近代中医教育家先后创立一批卓有成效的中医学校,如1915年丁甘仁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5年恽铁樵创办遥从(函授)中医学校,1929年萧龙友、孔伯华创办北京国医学院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5年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许多名医毕业于该校,如陈存仁、秦伯未、王慎轩、许半农、沈石顽、张赞臣、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严苍山等。

近代中医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刊学相辅”,许多中医教育家往往也是优秀的中医期刊创办者或撰稿人。如1933年11月创刊的《光华医药杂志》,发行人为著名教育家余济民,该刊专设“医药教育概况”、“医药教育界消息”等栏目,刊载各地中医教育机构的情况和新闻,如对湖北国医学院、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浙江兰溪中医学院等院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等进行了详细报道,保存了大量珍贵中医教育史料,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医教育的动态概貌。

研究近代中医药期刊所载的丰富教学资料,包括中医院校学科建设、教材编写、附属医院设置、办学特点以及危机干预等,对探求现代中医教育规律与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供防治疫病的理论经验

近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卫生条件恶劣,疫病严重流行。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突出作用。以中医药期刊为重要载体,各地医家纷纷发表文章,提出预防与诊治方案。

《中医世界》专门开设了“疫病专论”,共刊载76篇文章,对疫病的预防、病机、方药等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如凌禹聲的《霍乱评议》,讨论霍乱的病原与种类、病状与治法等。严苍山的《时疫痉病之经验谈》,介绍时疫、痉病的病因、症状与治法。江长春的《鼠疫临诊集》,上篇详细论述鼠疫的病名、病因、预防、病象、治法,下篇记载临床验案34则。他如章太炎的《霍乱论治》、张赞臣的《霍乱之病因及诊断与治疗》、张希白的《癍疹新论》、陆晋笙的《记治温疹内陷验案》、熊济川的《论温病历程及进化趋势》等等。

《现代中医》在组稿方面,更加关注中医防治疫病的特色优势。据统计,该刊共载疫病防治相关文章44篇,涉及疟疾、霍乱、麻疹、黑死病、白喉、猩红热等近10种常见传染病,其中包括“恶性疟疾之研究”特别征文8篇。

随着近些年来非典、禽流感、甲型N1H1流感等不断出现,中医防治疫病的优势逐步展现,近代中医药期刊所记录的防治疫病的大量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医存废、中医教育、疫病防治均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近代中医期刊讨论最多、最具特色的内容。此三者又是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如在防治疫病的斗争中,中医界凭借疗效创造了许多奇迹,这也成为中医不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坚持创办并发展中医药高等学校,既是维护中医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废止中医论的有力还击。

为使近代中医药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为使近代中医药期刊充分发挥为人民健康造福的应有作用,必须把它从“深藏闺阁”中解放出来,使“人未识”的真面目呈现在迫切需要它的读者、学者面前。

链接

出版时间较早的医学杂志。除《利济学堂报》外,如光绪30年(1904)4月创刊的《医学报》(周雪樵、王问樵主编),光绪34年(1908)6月创刊的《绍兴医药学报》(总编辑杜同甲,副总编辑何廉臣,编辑裘吉生等),宣统二年(1910)4月创刊的《中西医学报》(丁福保主编),都问世于民国之前。

时间跨度较长的医学杂志。除《中西医学报》长达11年、《绍兴医药学报》长达14年外,办刊时间10年以上的还有:太原市中医改进研究会编辑发行的《医学杂志》(1921年6月~1937年8月),共出版96期;张赞臣主编的《医界春秋》(1926年5月~1937年3月),共出版123期;杨医亚主编的《国医砥柱》(1937年1月~1948年9月),共出版72期。

相对权威、影响较大的医学杂志。如《三三医报》、《绍兴医药月报》、《医界春秋》的主编或主要撰稿人皆为当时中医界的佼佼者,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还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