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人才 创强校——山东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8-20
本报记者 高新军 通讯员 张昕 崔国军
“尊敬的张老,衷心感谢您为中医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衷心祝愿您健康长寿!生日快乐!”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于富华握着国医大师、学校终身教授张灿玾的手,真诚地说。
2010年7月2日是张灿玾教授的82岁寿诞。校党委书记于富华、校长欧阳兵提前来到张老家中,向张老当面贺寿。
这个感人的场面,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尊重高层次人才,重视高层次人才建设的一个缩影。
于富华、欧阳兵就任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后,全面落实“人才强校”的办学方略。他们把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核心竞争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老、中、青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富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继承传统
创建国医大师工作室
2009年5月,全国30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获得首届“国医大师”殊荣,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灿玾位列其中,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入选者。
张灿玾,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从事教学、临床和中医文献研究60余年,是中医文献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在全国中医界具有很高的声望,曾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称号,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两次被选拔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医大师,张灿玾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非比寻常。为学习和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带动一个“国医大师”领军团队的发展,于富华、欧阳兵就任学校主要领导后不久,即为他创建了“国医大师工作室”。
面积50余平米的“国医大师工作室” 位于学校图书馆大楼,为张老和工作人员分别设立了办公室,并安排多名学术助理和研究人员。既为解除张老家庭的后顾之忧,能够照顾其生活,又在工作上更加得力,学校充分尊重张老的意愿,让毕业于该校的张鹤鸣(张老的孙子)担任其中一名学术助理。
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国医大师工作室”学术研究发展方案,研究国医大师的成长规律,整理挖掘张老以及老一辈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提炼并推广学术成果,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承,充分发挥张老在学术上的造诣和学术界的影响,通过传、帮、带,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面对学校的亲切关怀,张灿玾饱含深情地说:“我对学校、对中医药事业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有生之年,一定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以满腔热情把毕生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奉献给学校,为学校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全部的力量。”
开拓创新
搭建“泰山学者”创新平台
2009年9月,“泰山学者”、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乔明琦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此称号者全国共有50人,乔明琦不仅是全国中医药系统唯一获此荣誉者,山东省也仅此1人;
2008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情志病症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
2007年12月,“泰山学者”、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振国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国家“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获资助经费2500万元,实现了省属高校中973首席科学家零的突破……
以上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努力搭建“泰山学者”创新平台所收获的部分硕果。
2003年,山东省为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提升全省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了“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山东中医药大学即有两个学科入选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截至目前,山东中医药大学已拥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眼科6个“泰山学者”岗位,聘请了6名知名中医药专家为特聘教授,组建了6支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泰山学者”创新团队。
山东中医药大学为“泰山学者”搭建了施展本领和才华的舞台。
记者从学校出台的《“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实施细则》文件中看到,在5年建设期内,除了省财政的支持外,学校至少为每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提供2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和100万科研经费;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建设等工作中,“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有高度自主权;优先支持特聘教授的科研立项、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著作出版等,优先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安排研究生招生计划,重点加强以“泰山学者”岗位为基础的创新团队建设,着力打造“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模式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在良好的机制和环境下,“泰山学者”创新平台有效促进了成果产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乔明琦教授率领的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发出治疗经前综合征(PMS)肝气逆、肝气郁两种证型的中药新药“经前平颗粒”和“经前舒颗粒”,由扬子江药业集团和山海关药业生产上市,改变了以往该病证无专门治疗药物的局面,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认可。
田景振教授所带团队致力于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研究,近五年来,团队取得6项发明专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亿多元。
王振国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在中医基础理论近代模式反思与重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诠释与表征方法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观点。
王世军教授的团队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已经确立了其在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领军地位。
毕宏生教授主持的“囊袋内与囊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对比研究”等省部级重点课题,成果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学者”团队已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承担“973”项目课题3项,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为“科教兴鲁”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着眼未来
实施青年教师培育工程
青年教师的培养事关学校发展大计。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重点实施了青年教师培育工程,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办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育,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做好储备。
创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每年选出一批青年教师由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一对一”进行培养,并定期考核。近5年来,累计约400名青年教师接受了“一对一”培养。
建立青年教师培养规划档案。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发展方向等,量身打造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
设立青年教师专项资金。从经费上支持青年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参与重大科研课题。
实施青年教师进修计划。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2010年已确定13名外出进修人员,其中到国外有3人,国内10人。
学校还把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调配到重点学科、“泰山学者”团队、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中去,提供锻炼、发展和提高的机会……
青年教师培育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以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基础的学术新队伍建设,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
最后,于富华满怀激情地对记者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山东中医药大学今后将立足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创新,着力打造一支以国医大师为龙头、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为中坚、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基础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适应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形成老、中、青和谐发展的学术领军团队,为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