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看医患和谐难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9-10

对于百姓而言,生老病死时刻离不开医生,却又时时猜疑医生的所作所为;对医生而言,患者是衣食父母,却又随时可能变为冤家对头。

医生与患者是矛盾的两面吗?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女作家六六在《心术》一书中记录了一个医生的喜怒哀乐,反映了当今复杂的医患关系。同时,也把一个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医疗是不是消费

“花钱治病、拿钱救命”是普通人眼里对医疗服务的根本看法。尽管医疗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却难以改变社会对此问题的认识。在人们看来,大到太空旅行,小到一个微笑,世界上任何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应是有价的,且能用一定价值的货币交换而来。

医院既然从挂号到诊断、从检查到处置、从开药到手术、从每一根棉签到每一天的取暖都明码标价,患者也为每一个环节支付了费用,加上什么点名费、私下送的劳务费等等,那么医院提供的服务就应与患者所付出的总费用相当。这是人们最直接的想法,认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但医疗行业偏偏是一个例外。

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人为因素。不确定因素:每一种疾病都有千差万别的表现;每一个患者都有独特的体质和薄弱环节;每一种药物都有明显不利于某些人的毒副作用;每一种手术都有说不完的风险和并发症等等。这一个个不确定都要靠医护人员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预先评估,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排除。与其说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发生意外的几率,还不如说是预先或及时地阻断了意外事件恶化的可能性。医生不是万能的,无法预知现在没有出现的每一种可能,并采取预防措施。

人为因素:医院众多的专业科室和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着每一位患者的医疗服务。而每个医护人员的精神情绪状态、身体状态、临床经验、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对于患者而言,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均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恶果。因此,在各医院日日谈、时时谈服务质量的情况下,仍时有不良医疗事件发生。

笔者不想否认,的确存在一小部分无良的医护人员甚至医疗机构,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坑害患者的权益,对此国家已在大力治理。强调以上客观因素,是想告知民众医疗不是普通消费,在疾病与生命面前没有绝对的等价交换。患者为治病可能倾家荡产,医生为治病可以竭尽所有的精力与感情。

正如《心术》描绘的一个故事:医护人员为救治患者月金无效而泪流满面时,他们经受住了生与死的洗礼,真正做到了无愧于患者、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医疗不是消费,但公道自在人心。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我们只以效果论成败。能看好病的就是好医生,看不好病的就是坏医生。因为人的一生,职业也好,前途也好,你都有尝试和转变的可能,而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这是书中的一段话,一语道破了医疗行业的无奈。

患者注重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与最终结果,而医生更看重治疗的最后结局。这个差异导致了医患双方观点的不一致。

患者强调在医院应时时刻刻体验到被照顾、被服务的感觉;医生强调每天繁重的工作早已消耗掉了温情与关爱。如果一上午要面对五六十个就诊的患者,医生难免心情急躁、缺少沟通,在两分钟内处理完一个个久候的患者。此时,即使开出的药辨证准确、立竿见影,患者也会牢骚满腹。

而与此相反,笔者接触过中医推拿按摩医师的工作,由于认真负责的医生通过每一次用力、每一种手法,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在费力地为我治病,医生在关注我的健康。加上在治疗时完成的一些交流,很好地拉近了医患关系。相信,无论什么专业,用心对待患者的医生都会获得认同。即使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意外的伤害或损失,也能冷静、理智地与医院友好协商。

这中间没有收买谁的金钱,也没有威逼利诱的手段,起着最根本作用的是医患之间将心比心的和谐。所以,笔者建议医护人员在谋求临床技艺突飞猛进的同时,不要唯技术论,一只温暖的手比一个冰凉的听诊器重要。医院在谋求快速发展时,不要忽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缺不了医生的笑脸。患者在就诊时多多体谅医护人员的辛苦,毕竟在医院里还是好人多,他们正辛劳地维护着您和家人的健康。

过程与结果同样是不可逆转的,应共同关注。

社会公信缺失之痛

很多患者一进医院就伸出自己所有的触角,怀疑医生每个举动的目的,希望借此保护自己。而医生接触每个患者,也会设想种种潜在风险,以自保为第一原则。

于是医患关系不再和谐,一派剑拔弩张之象。医生不再愿意为患者多承担一点风险,即使有一线希望也会因重重顾虑而被打消。患者不再容忍医生的一点过失,治疗中可能笑脸相对,结束后马上翻脸成仇。在疾病面前本应同仇敌忾的战友联盟分崩离析了。

社会上都在讨论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国家医疗制度欠佳、卫生投入不足、医德医风败坏、医院只想赚钱等原因中没有定论。其实,此窘境是整个社会缺失公信的缩影。每个人都想利用自己的方式拼命抓住某些利益,因为他们在面对其它领域时是恐惧和孤立无援的,只有拥有更多才有力量抗衡。于是餐饮业暗行地沟油,建筑业有“柳条钢筋”盖楼,医院里也有“挑剔的患者”与医闹的结合。当公信的缺失与利益联姻时,其传染力与破坏力是巨大的。

摧毁公信只要几年、十几年,而建立起这个公信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医院不是战场,不需要钢盔与哭泣。虽然现实让医患双方很尴尬、很无奈,但笔者始终坚信,迟早有一天,医患双方会重拾自己的准则,和谐相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蓝峰)

链接

《心术》简介:以上海某知名医院的脑外科医生郑艾平的第一人称视角切入。“我”是一个想实现医生理想和抱负的人,但是他的工作又让这一愿望遇到层层阻碍。“这是我当主治医的第四年,还没有机会看门诊,依旧在手术室和急诊间里混迹,甘当无名英雄。”“我”的同事大师兄刘曦、二师兄霍思邈,性格各异,却都还想做个好医生。但在这个社会舆论中,人们心里已经习惯性地有个强势弱势的自然倾向性。医生与病患之间,医生是强势,病患是弱势。而事实上病人的不信任、医闹的胡搅蛮缠、医疗纠纷的败诉,一次次地打击着这群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