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 橘井泉香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9-20

□ 罗建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医药所积累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印记,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并传承至今。对于现代中医人而言,如何寻求恰当的方式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文化景观传中医美名

笔者应邀赴某中医医院共议医院文化建设策划之事。看到在新建的门诊部广场设置了“杏林春暖”景观;在门诊部有三层楼高的中庭大厅设置了“橘井泉香”假山景观,将中医药医德典故与中医院文化建设密切结合,景观一出,众人抚掌叫好。

“杏林春暖”与“橘井泉香”均是我国传统医药史上宣扬人文道德观的著名典故,代代流传,成为了中医文化宣传的范本,也成为中医药仁爱精神的象征。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写诗赞道:“橘井汲后绿,杏林种时红。此橘复何忧?年年领春风”。

“杏林春暖”的由来,是因杏林主人董奉好施济人的动人传说。

三国时,吴国侯官(今福建闽侯县)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董奉来到庐山。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董奉为民间名医,医术精湛,助人为乐。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三国到两晋时期,此时期群雄纷争,世无宁日,他采取与世无争,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隐居山林,修身养性,为民治病。

董奉在庐山实地调查后,发现杏为药食兼备之物,一身是宝。于是,春天,董奉以桑杏汤免费布施山民防风祛邪;秋天,董奉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济无米之炊,又具润肺解毒之功。杏树全身不同部位具寒、热、温、凉四种属性,董奉以杏为主药配制各种方剂为前来看病的人施治,很快使纠缠山民的顽症得到了治愈和控制。

尽管“灵山之下,其木多杏”,但迟早会不能满足与日俱增、慕名而至的山民的药食两用。于是,董奉对前来求治者分文不取,要求重病愈者种杏五株,轻病愈者种杏一株。如此积年累月,被董奉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而他身边的杏树也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数年之后,红杏累累,挂满枝头,杏树成林,多达10万余株。每当杏子收获季节,所收甜杏如山,董奉以杏与乡人换谷,公平交易。以杏换取的谷物,堆积满屋。他便将换来的粮食用来救济穷人,而他自己不食此谷。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老百姓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以后,病家赠送医者的匾额、锦旗,常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功德”等等之词,后人将医药界的善事美谈称为“杏林佳话”,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者的仁心仁术。

后世除以“杏林”喻医界,还以“橘井”喻良药,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的“橘井泉香”便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

传说苏耽以橘叶为主治疗疾病,而且分文不取。“苏耽橘井”的美名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寄托了老百姓解脱苦难的希冀和尊崇渴望名医良医的美好愿望。“橘井泉香”、“龙蟠橘井”,也成了赞誉中医药人员高尚医德和品行的专用名句了。

因此,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寻找传播中医文化更佳载体

传说是美丽的,但只能记录昔日中医人的风采。而今,中医文化该如何传承,应以何为载体,是中医界应思考的问题。

现在,一提起宣传中医文化,中医医院就把“大医精诚”、“太极图案”或“李时珍画像”等悬挂在各个角落。似乎只要是建筑风格古典了,室内装潢与中医药相关了,就是把中医药文化解释、传达给医护人员与患者,并落实到实际中了。

当然,中医墙、中医文化长廊是有其宣传作用。但在医护人员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的文化底蕴,应该是最有感染力的。急性腰扭伤的小伙儿,针灸医生一针定痛;在叮嘱其回家要避风寒、多平卧的语声中,患者听到的是“精诚”。为经期不适而烦恼的姑娘,老教授几剂疏肝养血、逐瘀止痛的汤药就助其解除病痛,在姑娘羞涩的感激中映射的是“精诚”。患病无助的空巢老人,在接过社区医生送来的中药时,传递的也是“精诚”。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无需一字一句的宣传,中医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便已传扬到每一个患者的心中。而医护人员由此产生的成就感更促使他们把“大医精诚”的精髓传承下去。可以说,传承中医文化的更佳载体就是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内心。

而要培养诸多拥有如此内心与技艺的医护人员,不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一个时期能完成的,需国人的共同努力。

功同良相、人淡如菊、术绍岐黄、杏林春暖。数千年来,中医药文化一直滋养着后来者的心灵,也将培育出一代代的杏林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