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彰显中医药文化
中国中医药报 2010-11-29
本报记者 胡彬
涉及中医药的邮票,仅有几枚关于药用植物和中医名家的特种邮票,较为零散,且没有诠释中医药文化的邮票问世。而这套《中医药堂》特种邮票的发行,正是填补了中医药文化没有单独成为选题并发行成套邮票这一空白。小小邮票在方寸之间,向海内外的民众展示了中医药独特的魅力。
由于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特种邮票仅有20多种,中医药文化能从全年上百个选题中脱颖而出,也足以显示中医药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重视。
中医文化初登邮票舞台
邮票,有“国家的名片”之誉。世界各国无不充分利用邮票这一特种艺术,将本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通过这方寸之间的窗口,展示于世人面前。
曾参与过多次邮票设计的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闫炳武向记者介绍,中国邮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先后发行过两套共10枚药用植物特种邮票,票面图案是10种有美丽花朵的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还曾以古代科技人物为题材发行特种邮票,其中,孙思邈、李时珍等耳熟能详的古代中医药大家也名列其中。
但是,将中医药文化特别提出进行诠释,单独成套设计、发行邮票尚属首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采用邮票这一形式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也看中的是邮票虽小,但在海内外流传面广、流传永久的特点。
闫炳武说,邮票的选题较为严格,由于邮票发行数量的限制,每年从全国各地上报的数百个选题中,只有20多个选题可能形成最终的邮品。中医药文化能从这浩如烟海的选题中脱颖而出,最后形成这套完整的邮票,也足以显示中医药的地位在日渐提高,古老的中医药在全社会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邮票背后的多方支持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所的陈宜思是这套邮票的责任编辑,她向记者讲述了邮票诞生的全过程。早在2009年6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部、编辑部人员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药处处长陆建伟、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就一同对此邮票选题进行了论证。初步确定选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9个老字号药堂。
同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召开了一次内容遴选论证会,提出了五条遴选原则,即所推荐的老字号药店目前依然保持原字号,且必须作为药店正常经营;具有悠久历史;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历史上生产和经营的品种具有较强特色优势;考虑地区分布,同时,原则上同一省(市、区)只推荐一个候选单位;参考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据以上原则,专家重新提出了9家备选中药堂名单。
一个月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图稿编辑部与发行部人员,及陆建伟一同再次论证邮票内容,确定选择6处药堂作为备选内容。然后收集相应的图片资料,视材料收集情况,再次考量各药堂是否具备入选邮票的资格。
确定以上6处备选药堂后,又分别请各省市中医药管理局及各地邮政部门协助收集资料。经过认真阅读、研究资料,淘汰了资料缺失的两家药堂,最终将此套邮票的内容定为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雷允上4家中医药堂。
在《中医药堂》特种邮票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高度重视,小小邮票的背后凝集了多位设计者、中医药工作者、画家的心血。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最终使得这一套四枚邮票,在湖北蕲春、北京、杭州、上海、广州五地一经首发后,便广受业内专家以及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好评。
设计者心血的凝聚
作为此套邮票的主要设计者,闫炳武说,选择中医药堂作为诠释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是由于其更易于表现。药堂本身的建筑,以及器物、场景等将各种中医药文化元素集纳一身,更可以全面展示中医药独特的魅力。采用特种邮票这一形式,也更能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
有了基本的思路,画面如何组合成为一个难点。闫炳武认为,简单地把门面、牌匾放在画面上,会显得很单薄,而对中医药文化层面的宣传力度也略显欠缺。经过反复讨论、协商,最终决定以四个药堂作为发端,将各种中医药文化元素,如医生为患者推拿的场景、针灸铜人、制药工具、药工炮制加工药材等合理组织在画面上,囊括了诊病、制药、煎药等过程,全方位展示中医药文化。由于邮票画面较小,将药堂堂号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也起到类似标题的作用,使得邮票票面的主题也更为鲜明。更具特色的是,这套邮票每枚都有其独立性,放在一起又形成一组情节交错的连环画,象征着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及文明,表现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强有力的生命力。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邀集了多位绘画功底深厚、设计手法新颖画家参与方案设计。画家们术业有专攻,都各自擅长不同的手法。由编辑帮助画家充分理解题材、内涵,交由画家自由创作。我们再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适合的,作为最终邮票票面画稿。”闫炳武说。
“人们喜爱邮票,收集邮票,除了从美术角度欣赏外,也希望从邮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这套邮票的专业性相对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的准确上不能马虎。”闫炳武强调,“从选题、编排到设计组稿,都经过了专家论证以及相关部门的审批。尤其是在选择药堂方面,业内专家更是进行反复评审。从地域性、知名度、历史悠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最后确定四家药堂。毕竟是向世界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我们不敢有一丝怠慢。在这次跨界合作中,由于和许多中医药专家接触,也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本人也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神秘独特,对中医药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真是受益匪浅。”
一气呵成的手稿
沈阳画家李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身为鲁迅美术学院插图工作室主任的他,常年给《读者》杂志画插图。今年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邀请他设计《中医药堂》主题邮票,也使他成为了辽宁手绘邮票第一人。
李晨感慨道:“在接到任务后,我这个门外汉当真是下了番功夫来‘补课’。”他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与老中医、老一辈画家以及有关的邮票设计专家交流,深入理解中医药诊病、制药等过程。这些场面渐渐在他脑海中一一复活。
李晨向记者讲述,为生动地表现人物,以更为庄重古典的形式表现中医药厚重的文化,他找来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穿上传统正宗的长袍马褂当模特,还模拟制作了相应的制药器具,让同学们摆出过去药堂制药的各种造型,从多个角度一一拍下照片,再筛选出最适宜的照片临摹创作,用素描的手法,精确地再现了四个药堂的经典场景。并且结合各药堂提供的各种制药器具、传统门楼及招牌的照片,将药堂文化用素描的形式,呈现于黑白灰的光影间。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创作,打造出8幅作品,两易其稿,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套邮票票面的图稿。
在李晨向中国邮政交上设计图稿前,已有几位画家分别设计过这套邮票,有的用漫画手法,有的用装饰画手法。而李晨运用的素描手法,则更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形式也是他所擅长的连环画,使他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还要特别感谢中国邮政集团的图稿设计师的大力帮助,他们把画面中的相应素材进行综合组织。没有他们的努力,邮票的画面也不会这么完整、紧凑。”李晨谦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