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针疗法

“竹溪客”免费制作竹韵清香E书作坊

皮肤针为丛针浅刺法,是以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它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皮肤针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针具及术前准备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针具的检查,可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果针尖有钩或有缺损时则棉絮易被带动。

针具在使用前应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

皮肤针针刺方法

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为三种: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皮肤针针刺部位

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各部位叩刺顺序如下:

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皮肤针适应范围

主要的常见适应证有如下几种:

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伤,口眼喎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呕吐,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萎,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

皮肤针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须及时修理。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3)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