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祟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为邪祟脉。又寸尺有脉。关中无脉。为鬼脉。
鬼脉 得病之初。便谵语。或发狂。六部无脉。切大指之下。寸口之上。有动脉者是。
承祖灸鬼法
一治一切惊狂谵妄。逾垣上屋。骂詈不避亲疏等症。以病者两手大拇指。用细麻绳扎缚定。以大艾炷置于其中。两介甲。及两指角肉四处着火。一处不着即不效。灸七壮神效。
一论妇人瘟疾。此方最妙。
辟邪丹
虎头骨(二两) 朱砂 雄黄 雌黄 鬼臼 皂荚 芜荑仁 鬼箭 藜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臂上。或当病患房内烧之。
一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胀满气喘。入心胸。如不急治。能杀人。捣墨水和服一钱。
一飞尸者。游走皮肤。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处。
一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作。
一风尸者。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作。每发昏沉。得风雪便作。
一沉尸者。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作。
一尸疰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觉昏废。每节气至。则辄至。大恶。
上俱宜服苏合香丸(方见诸气)
一论中恶客忤。心腹胀满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者。以热汤或酒送下。若不下。
扶起头灌之。令下喉。须臾瘥。未苏。更与三丸。腹当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须折齿灌之。药入喉即瘥。忌芦笋猪肉冷水肥皂之物。
备急丹
大黄 巴豆(去壳油)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量老幼虚实用之。
一论心腹痛如锥刺。下血便死。不知人事。及卧魇啮脚踵不觉者。诸恶毒瓦斯病方。此是汉文帝时太仓公淳于意方。故名。
仓公散
白矾 皂荚 雄黄 藜芦(各等分)
上四味共为细末。每用如豆大。纳竹管中。吹入病患鼻内。得嚏则气通。便活。若未嚏更吹之。以得嚏为度。能起死回生。
一方。治急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名如圣散。加全蝎七枚。吹鼻吐痰。
一论凡遇尸丧。玩古庙。入无人所居之室。回来暴绝。面赤无语者。名曰尸疰。亦曰鬼疰。
即中祟之谓也。进药便死。宜移病患。更行火醋熏鼻法。则可复苏。否则七窍迸血而死。
一论凡感臭秽瘴毒暴绝者。名曰中恶。不治即死。宜烧炭火一杓。以醋沃之。令患人鼻受醋气。则可复苏。既苏以藿香正气散服之。(方见霍乱)
一论初到客舍馆驿。及久无人居之冷房中。为邪厉所袭。但闻其人吃吃作声。便令人叫唤。
如不醒。可用牛黄、雄黄各一钱。朱砂五分。共为细末。每一钱。床下烧。一钱酒灌之。
一论凡馆舍久无人到。积湿容易侵人。预制此法。即可远此害。极宜暑月烧之。以却瘟疫。并散邪气。
太仓公辟瘟丹
茅术(一斤) 台乌 黄连 羌活 白术(各半斤) 川芎 草乌 细辛 紫草 独活 防风甘草 本 白芷 香附 当归 荆芥 天麻 官桂 甘松 干姜 三柰 麻黄 牙皂 麝香芍药(各四两)
上为末。红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一丸烧之。
一卒中恶。捣韭菜汁灌鼻中。又宜葱心黄刺鼻中。血出良。
论祟脉
凡面色黯惨。或邪视如淫。凡脉乍大乍小。乍浮乍沉。乍长乍短。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
或刮快暴至。或沉伏。或双弦。或钩啄。或滚运。或横隔。或促散。或尺部大于寸关。或关部大于尺寸。皆是染祟得之。刮快钩啄。多见于脾。洪运滚滚。多见于肝。横隔促散。多见于心脉。大抵祟脉。心脉虚散。肝脉洪盛。尤可验焉。盖心藏神。肝藏魂。心虚则惊惕昏迷神不守舍。而神气得以入其魂耳。
补遗
一治客忤卒死。
还魂汤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
上锉。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灌之。通治诸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