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方一十七首

病源夫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久经年。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者。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经络不利。血气壅涩。故成痈脓也。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为消渴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

久成消渴及失血也。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法云∶解衣 卧。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挂碍。 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少腹者。

摄腹牵气。使五息即止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出第五卷通按后条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症缘酒多令中 三焦热脏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颇同)千金论曰∶夫消渴者。凡积久饮酒。无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多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 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典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疗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

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患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宜服麦门冬丸。除肠胃热。实兼消渴方。

麦门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坚白者) 黄连(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参(六分) 龙胆(六分) 黄芩(六分) 升麻(四分) 栝蒌(十分) 枳实(五分炙)生姜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

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烂。余十三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饮。服十丸。日二。若渴则与此饮至足。大麻亦得。忌猪肉酢物。

又栝蒌汤方。

栝蒌(五两切) 麦门冬(汁三升) 生姜(五两切) 茅根(切三升) 芦根(切二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如药法。

又胃腑实热。引饮常渴。茯苓汤。泄热止渴方。

茯苓(五两一作茯神) 栝蒌(五两) 知母(四两) 小麦(二升) 麦门冬(五两去心)大枣(二十枚去核) 生地黄(六两) 葳蕤(四两) 淡竹叶(三升)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热即服之。忌芜荑酢物。

又猪肚丸。疗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 黄连(五两去毛) 栝蒌(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茯

上七味捣为散。纳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丸。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又栝蒌散方。

栝蒌(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铅丹(八分)

上四味捣为散。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又黄 汤方。

黄 (三两) 茯神(三两) 栝蒌(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麦门冬(三两去心) 干地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讫。服丸药。后肾消门中宣补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结处烧作灰。

上一味。以井华水服之。不过三服。

又方:饮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浓煮竹根汁饮之。取瘥止。(肘后同)

又方:煮青粱米汁饮之。瘥止。(肘后同)又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取五升。去滓。纳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

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头三大升。以东流水两石。煮取二斗。

干地黄(八两) 生姜(八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黄(三两)桂心(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白术(八两)

上十二味切。纳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温四服。单瓦汁亦佳。(一方无甘草)又疗热病后虚热渴。四肢烦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一把)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则饮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虚热渴无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两) 菟丝子(三两) 山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大豆黄卷(一升) 石苇(二两去毛) 牛膝(三两) 巴戟天(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天门冬(五两去心) 五味子(三两) 人参(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炮) 石斛(三两)

上十六味先捣筛。别取生地黄十斤。生栝蒌十斤。舂绞取汁。于火上煎之减半。便作数分纳药。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佳。

忌酢物鲤鱼生葱猪肉冷水。(一方有肉苁蓉四两)

又方:桃胶如弹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

又方:蜡如鸡子大。酢一升煮两沸。适寒温。顿服之。(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长不比淋症之滴沥也故曰复非淋)

又方:水和栝蒌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无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