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第一篇

六经厥

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经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六经厥者,头重,足弱,发为瞑仆,名太阳厥。妄言走呼,腹满,面赤,名阳明厥。暴聋,颊肿,胁(月衍)拘痛,名少阳厥。腹胀,后闭,食少寒呕,名太阴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淫溲不利。(月衍)热,阴缩,名厥阴厥。”参见六经厥各条。

六经病

病名。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伤寒论》把外感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论述各经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详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条。

六经标本

经络部位名。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亦称十二经标本。标指末梢,为经气所止;本指根本,为经气所起。《灵枢·卫气》:“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十二经各有标本,以四肢肘膝以下某些部(穴)位为本,头、面、胸、背的某些部(穴)位为标。其分布部位与根结相仿,但联系范围较广,用以说明经脉在四肢(本)与头、面、胸、背(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穴位主治上的联系。

六经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六筋

推拿穴位名。位于腕部掌侧,自桡侧至尺侧、依次分别为赤筋(浮筋)、青筋(阳筋)、总筋、赤淡黄筋(心筋)、白筋(阴筋)、黑筋(肾筋)。《小儿按摩经·要诀》:“六筋专治脾肺热,遍身湿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

六戒

养生名词。出清·沈子复《养病庸言》。谓病人调养时应禁戒的六种态度与行为,即昧、忧、迎、急、愤、糟塌。与“六务”相对,参见该条。

六结意

佛教禅法名。《安般守意经》云:“佛有六结意,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数息即以意念记呼吸之数而调息;相随指数息纯熟而摄心缘息;止指随息纯熟而凝寂其心;观为观照细微的出入息相;还为反观还止;净谓能任意恒久入定。至陈隋间智(岂页)改称为六妙门,参见“六妙门”条。

六节

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又从六节以度三阴三阳及六气之变化以至人之六腑等。《素问·六微旨大论》:“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六甲

谓妇女怀孕为“身怀六甲”。《隋书·经籍志》有《六甲贯胎书》

六纪

运气术语。指六气之纪。即六气的上下升降,升天三年必降,下降三年必升。这样升降往来称为六纪。《素问·本病论》:“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也。”

六极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指六种极度虚损的病症。《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毛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噏噏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千金要方》以六极为气极、脉极、筋极、肉极、骨极、精极。

漯漯

①水湿寒栗貌。《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又:“少气,身漯漯然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张介宾注:“漯漯,寒栗也。”

②汗出不断貌。《素问·刺腰痛》:“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张介宾注:“漯,音磊,形容汗出。”

③肿大流涎貌。《灵枢·杂病》:“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落枕

㈠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失枕。详见该条。

㈡经外穴名。别名项强。

①位于手背,当第二、三掌骨间隙的前1/3与中1/3交点处,或平指掌关节后0.5寸取穴。

②一说位于天容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前者有第二掌骨间肌,正当掌背神经、动、静脉,指掌侧总神经、动、静脉和掌深弓、尺神经掌伸支的分支。主治落枕,偏头痛,肩臂痛,胃痛等。直刺0.5-1寸。

落下颏

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病证。出《外科正宗》卷四,详见颊车蹉条。

落头痈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八。也即环颈发。详见该条。

落头疽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也即脑疽。详见该条。

落胎

见《郑氏女科家传秘方》。即打胎。

落脐疮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八。指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部因感染而成之疮。亦称脐漏。证治详见该条。

落颈喉风

病名。系指以颈项肿痛或破溃为主要表现的喉风。又名掩颈风。《喉科心法》:“不分左右,其肿痛腐烂,皆是在颈内,喉中并不现形,最为恶候。”其病因有二:一是正虚邪盛,蒙蔽脉络,不及透至部位而发。二是各种喉证不及清透,或误表而致毒气散漫至下陷颈项而成。治宜结合全身情况,可选服紫地汤。已成脓者,应刺破肿处排脓。

落井蛾喉

病名。系指乳蛾的一种形式。见《梅氏验方新编》第一集:“蛾子生在喉窝内,为落井蛾喉。”参见蛾证有关各条。

落架风

病名。下颌关节脱臼。见《重楼玉钥》卷上。即颊车骨脱臼。俗称吊下巴。郑梅涧云:“此症或因酒后,或偶大笑,或大呵欠,致脱落下颏不得合架,口大开而不能咀嚼。虽属上热下虚,实由气血有亏,以致胲筋弛而不收”。治宜用手法复位并以布兜其下颏,系于项上。可内服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本病即今之颞下颌关节脱臼。

落弓痧

痧证之一。此证属于暗痧,不易识别。《痧胀玉衡·落弓痧》指出此病:“倏忽昏迷不醒,或痰喘不已,眼目上吊,形如小儿落弓之证。此暗痧难识,必须审脉辨证,确是痧毒,看其身体凉热,唇舌润燥如何,然后治之。”脉多微细而数,或动止不匀。治疗先宜放痧,后以清痰、降气、凉膈法治之,宜大黄丸、千缗汤等方加减治疗。参见痧条。

落草

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指婴儿娩出。

骆如龙

清代医家。字潜庵,历阳(今安徽)人。专业儿科,注重推拿法,撰《幼科推拿秘书》五卷(1784年刊行),后世将此书改为《幼科推拿全书》,删为四卷。

骆龙吉

宋代医家。着《内经拾遗方论》四卷,注解《内经》所记疾病六十二种。明刘浴德等又续补八十八病症,改书名为《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络俞

浮络的穴,用以出血。《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络俞,见血而止。”林忆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气在孙络’。此络俞即孙络之俞也。”《类经》张介宾注:“络俞,谓诸经浮络之穴,以夏气在孙络也。”

络血

指络脉中的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

络穴

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郄

经穴别名。见《医学入门》。即络却。参见该条。

络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癫狂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络气

行于络脉的气。与经气相对而言。参见脉气条。

络脉

从经脉分出遍布全身的细小分支脉络。络是网络的意思。《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络刺

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以其刺及络脉,故名络刺。临床多用于实证、热证。

瘰疬漏

病名。指因患瘰疬日久而生漏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四。该病多因风邪毒气客于肌肤而成。症见初起如梅李枣核,随处可生,常互结粘连,且伴见全身寒热等症,久则化脓成漏。宜内服斑猫散。外可用药线以祛腐生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切除。本病相当于淋巴结核所致的窦道。

瘰疬风

病名。系指患舌疳又见舌肿如豆如菌,渐如莲花,溃久不愈甚至穿透舌体和腮部的病证。参见舌疳条。

瘰疬

病名。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亦名鼠瘘、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该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 、项、腋、胯之间而成。古人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后期可自溃,溃后脓汁稀薄,其中或夹有豆渣样物质,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漏管。相当于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等病。治法: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后期以滋补肝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消毒饮。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可外用丹药或生肌散。如有空腔或窦道者,可用千金散药线以祛腐生肌,亦可手术将坏死部位切除。

倮化

倮虫生化繁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倮化。”

倮虫

体表无毛、羽、鳞、甲的动物。《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

同“裸”。赤体,裸露。指体表无毛羽鳞甲。《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王冰注:“倮露皮革,无毛介也。”

螺蛳

推拿穴位名。又名螺蛳骨。位于腕部两侧骨突起处,即尺、桡骨茎突处。《小儿按摩经·手诀》:“猿猴摘果:以两手摄儿螺蛳上皮,摘之。消食可用。”

螺盖翳

病名。见《眼科纂要》。即旋螺突起。详见该条。

螺疔

病名。指疔之一。指疔疮生于手指螺纹处者,亦称螺纹疔。出《中国外科学大纲》卷下。详见指疔条。

妇科名词。五不女之一。《广嗣纪要·择配篇》:“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属生殖器畸形,影响性交与生育。

罗周彦

明代医学家。字德甫,一字慕斋,又作慕庵,号赤诚。歙县(今属安徽)人。幼多病,遂弃儒学医,后挟技游天下,南至吴楚,北涉淮泗,结交医学名流,广搜方药群书,医术益精。侨居良安十余载,治病投药即效。声播四方。历时十余载,集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等名医言论而成《医学粹言》九卷(一作十四卷。刊于1612年),首论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后列各科之证治,为综合性医书。

罗仲光

明代医家。字觐吾。自号青城山人。南充(今属四川)人。习儒,博览群书。因母病,遂精医术。着《伤寒补古》、《活人奇方》,均佚。

罗止园(1879-1953年)

近代医学家、画家。名文杰,字亦才,又号未若。山东德县人。叔、从兄皆有医名。幼习儒,兼好医学、绘画。1907年中医官考试合格,为北洋陆军第五镇录用,任军医。1926年退伍,定居北京。以行医、鬻画为生。学医初受业于中医邵敬甫,又从姜子全、丁福保学西医,1938年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49年后曾参与组织北京中医学会。初重西轻中,后临证渐多,终悟中西医各有所长,乃倡“新中医论”。临证中西法并用。重视中医理论,不拘旧说,每多新见。着《止园医话》(1939年)、《止园医话续集》(1943年)。研究伤寒有得,尝谓中医伤寒系广义之伤寒,当合治伤寒、温病于一炉,撰有《新伤寒证治庸言》四卷(1946年)。另著有《肺痨病自疗法》、《麻疹须知》、《桐xx集》、《实验药物学》等,遗稿有《结核证治发凡》、《骨结核实验谈》。工绘画,1935年曾任北平美术学院国画教授。

罗知悌(约1243-1327年)

宋末元初医学家。字子敬(一说字敬夫),号太无。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词章,工书法,精通天文、地理。曾得名医刘完素门人荆山浮屠之传。南宋末入宫为寺人,以医侍穆陵,颇受宠厚。宋亡,掳至燕京,然辞不入内廷,闭门绝客,专研医术。学宗刘完素,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说,将北方刘、张、李诸家学术传至江南。乐于济世,凡求治者皆为诊疗,无倦色;遇贫病无援者,赠以药资。晚年病颓,好静僻。求医者至,令徒告以诊视脉状,口授配伍方药。元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登门拜师,历三月,见其诚意,始接纳为徒,尽传其术。朱氏由此得见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王海藏诸书,且得罗氏启迪,遂创丹溪学派。罗氏治病处方,灵活善变,疗效颇佳。推重精神疗法,又注意顾护胃气。著《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一卷,共载中风至产后诸疾七十六症,各述其证、因、脉、药,简要明晰。

罗振玉(1892-1975年)

近现代医家。字昆仑。浙江嘉兴人。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行医乡里,名噪一方。1975年受聘于浙江省中医院。执伤科业六十余载,擅长接骨上骱,自制伤药膏剂,疗效卓著。着有《骨折篇》文稿及医案。

罗哲初(1878-1943年)

近代医家。字树仁,号克诚子。广西桂林人。勤学苦读,并精研医理。擅长针灸,尤通子午流注之说,曾任教于桂林国立体用学堂、桂林师范学堂等。三十余岁从左修之学医。后行医于桂林、上海、宁波等地。与宋波名医周岐隐友善,并结识陕西名医黄竹斋。因见黄氏求学心诚,遂将左氏珍藏其师张绍祖(传为张仲景后裔)所授之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之首册示黄,1935年又与黄竹斋共事于南京中央国医馆。1937年返桂林,以《伤寒杂病论》正本传其子,1956年由其子献出。另辑有《脉纬》、《难经原本》等。

罗兆琚(1895-1945年)

近代医家。字佩琼,号黄竹老人。广西柳州人。少习西,尤精研针灸,与孙淡安往来切磋。后在柳州悬壶。1933年在中国针灸讲习所讲学,兼任中国针灸学杂志编辑。施针注重针感,主张宜先分清谷气与邪气,再行补泻手法,提倡从卫取气之浅刺法,多用捻转手法,并采用指压穴位及针尖以控制经气上行下传的特技,效果颇着。对畏针者或儿童则单用指压法,亦有效。着有《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中国针灸经外奇穴学》、《针灸实用要旨》等。

罗允相(1826-1918年)

清末民初医生。字梓材。广东清远人。潜心医学,然不以医为业,业余亦乐为人诊治。晚年避居山村,常为山民解除病痛,颇行赞誉。着有《脉学括要》、《辨证心得》等。

罗越峰

清末医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藏书甚富,医书尤多,半为其祖敬轩、父履安手录。以四十年临证经验,广采诸家验方,编成《疑难急证简方》四卷(1895年)。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罗遗编》

针灸著作。三卷。清·陈廷铨撰。刊于1763年。本书书名系取收罗古针灸遗法之义。卷上论述经络及要穴、针灸禁忌等;卷中为各经俞穴部位及五脏用药;卷下为内外各科疾病的针灸穴位处方。兼论五运六气。内容多辑自有关专着,虽然间附按语,但却无甚发挥。现仅存初刻本。

罗天益

元代医家学。字谦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幼承庭训,攻读诗书。及长,逢乱世,弃儒习医。时名医李杲年迈,欲传术于后世。天益愿从之学十余年,尽得其妙。后为太医。遵师意,分经论证而以方类之,历三年三易其稿而成《内经类编》,今佚。至元三年(1266年),以所录东垣效方类编为《东垣试效方》九卷。又撰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1283年),讨论方、药及药理,附列验案。另着《药象图》、《经验方》,均佚。

罗适

宋代官吏。字正之。宁海(今属浙江)人。曾任桐城(今属安徽)县尉。因见当地民俗信巫不信医,乃施药于民,愈人甚众。尝发动医家主持编校医书《伤寒救俗方》一卷,刻石而广为传播。绍兴(1131-1162)年间王世臣(彦辅)为之序。《宋史·艺文志》误作王世臣撰。

罗世瑶

清代医生。湖南新化人。着《行军方便便方》三卷(1852年),采录古今医方及笔记中简便验方,以方便行军中医疗救护之用,亦可用以自疗疾病。

罗绍芳

清代医家。字林一。方亭(今四川什邡)人。道光五年(1285年)举人。精医。着《医学考辨》十六卷,由方问经校订(1844年)。

罗汝兰

清代医家。字芝园,一字广文。广东石城人。光绪(1875-1908年)年间,省内鼠疫流行。受《医林改错》启发,认为鼠疫乃热毒成瘀,遂以治血为主,兼以解表,用加减解毒活血汤作主方,救治患者,活人甚众。光绪十七年,得吴存甫《治鼠疫法》一编,细读赞之,与许经畬讨论,略加增附,予以刊行。光绪十九年又补其侄启沃“涂瘰”方等,再次刊行。光绪二十一年在原书基础上续增经验方及治案等,编成《鼠疫汇编》,对其病源流,治法均有所阐发。后经郑肖岩增订,更名《鼠疫约编》。

罗普宣

五代后蜀医家。撰《广正集灵宝方》一百卷,已佚。

罗美

清代医家。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 人。侨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名儒,贯通经史,尤明《易》理,晚年以医药济人。集前贤效方及自制方130余首,成《古今名医方论》四卷(1675年)方末附明清名医方论,议方较为详尽,选方切于实用。又辑录元、明、清诸名家医论、治验,而成《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分医论集、脉要集、病能集,纲目清晰,尤推重薛立斋、张景岳。后世节抄成四卷,称《名医汇编》。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并见。

罗络

解剖结构名。指状如罗网之络脉。指附着于脾之大络周围的络脉。《灵枢·经脉》:“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罗炼

明代医生。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习儒通医,为人治病,常获良效。尝为御史李某及楚王妃周氏等疗病获愈。有医着传其子。后因见其子在酒醉时为人诊病,责之以生命为儿戏,怒而将所撰医书焚毁。

罗克藻

清代医家。字(扌炎)庭,号西村。江西星子人。精岐黄。着《医镜》、《本草记物》,均佚。

罗健亨

清代医家。字沄谷。湖南湘潭人。着有《伤寒扩论》四卷、《医宗约径》、《医学破愚》各一卷,及《附子辨》、《疾脉论》等文,多有新见。

罗浩

清代医家。字养斋。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中年寓居扬州。博学多艺,尤精于医。谓“医虽艺术,必先通儒书而后可学。”以历代医书精粗杂糅,异同互见,遂取古今脉书之精萃,历时十余载,编成《诊家索隐》两卷(1799年)。书中引述45家脉学,涉及34种脉象及主病,记述诸家诊脉经验、持脉法及各种注意事项。又撰《医经余论》一卷(1812年)。尚有《脉表》、《药性医方辨》,佚。弟子黄龙祥,得其传。

罗国纲

清代医家。字振召,号整斋。湖南人。少习举子业,喜读医书,辨证精细,论治灵活,治验颇多。晚年辑成《罗氏会约医镜》二十卷(1789年),撷取历代医籍精华,分类论述,首述脉法,次论治法精要、伤寒、瘟疫、杂证、妇科、本草、儿科、疮科及痘科,间附临证考脉法及治疗经验。所制新方,多切实用。

罗鬲

膈的俗名。《伤科补要》:“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鬲。”

罗福至

清代医生。湖南上湘人。辑有《延龄纂要》二卷(1822年)。

罗浮山人

①唐道士。名轩辕集。生活于八世纪。知医,尝为广州监军吴德墉医治足疾。玄宗好道,诏其赴京师,授朝奉大夫、广州司马,固辞不受。

②清医生。古粤(今广东)人。有感于医者不明脏腑,误用刀圭,以人命试其术之得失,乃参阅西方人体图谱,又精研《参同契》历脏之说,撰人生生之所以然及脏腑真形十二篇,名《医学引蒙新说》(1891年),后易名为《历脏篇》,附有《鼠疫病情验方》。

罗拔茹

近代医家。字素征。福建连城人。幼体弱多病,及长又患咳血症,久治不愈,遂自学医药,谓“病治不愈,非尽医人之过,病家调养失法亦居多半”。因搜寻前贤论调养之法,编成《宝命全角集》两卷(1925年),详叙择医、延医、煎药、服药、药禁、病后调理及常见病症、调理所用药物诸项,以供病家调疾之用。

捋法

推拿手法名。出《金匮要略·杂疗方》。在患者肢体的外侧面,由近端推向远端。《寿世保元·发痧》:“先将儿两手自臂捋下,血聚指头方刺。”

论方

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论方的目的是用以考核其所掌握的古代君、臣、佐、使配方原则的理论、方法的情况。相当于今之方剂学考试。

轮上一颗如赤豆

病名。系指黑睛上颗粒突起,白睛有赤脉一束直上黑睛,环绕颗粒,状若赤豆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病多由肝经积热,气血瘀滞所致。类今之束状角膜炎。治宜平肝泻热,方用龙胆泻肝汤。病久宜养阴清热,方用甘露饮加减。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也即关节。古人常以周转活动的东西借用称轮,故关节也称之为轮。

乱气

病证名。

①气机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②气血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四时而生乱气。”

乱经

①指经气紊乱。《素问·八正神明论》:“月郭空而治,命门乱经。”

②指误解经义,悖逆经旨。《素问·至真要大论》:“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乱惑

病状名。指心情烦乱迷惑,不能自持。《素问·宝命全角论》:“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

卵胀

病名。睾丸肿胀之证。卵,睾丸。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阴(疒^颓)之一。即疝气,代俗称小肠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病者劳役无节,及跨马坐车,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名曰卵胀。”治用蒺藜汤等方。参见疝气条。

卵痛

病状名。即睾丸疼痛。《灵枢·五色》:“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缩。”

卵缩

证名。睾丸上缩之证。又称囊缩。足厥阴肝经病变所致。《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属阴缩范畴。详见阴缩、囊缩条。

即睾丸。《灵枢·经脉》:“筋急则引舌与卵。”

卵(疒^颓)

病名。外生殖器疮肿证。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多因房室劳伤过度所伤。《医学入门》卷五:“卵(疒^颓),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生痈。”治宜外用桃仁捣烂敷贴,干燥即换易之。内服可用天台乌药散,或橘核丸。

挛腰痛

病状名。腰曲缩而痛、不能直立。《素问·厥论》:“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

挛节

证名。骨节拘挛之证。为骨痹之外证。《素问·逆调论》:“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以肾虚髓涸,致筋燥失养,挛缩而急。《圣济总录》卷二十:“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其证内寒也。”“外证当挛节,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参见拘挛条。

挛急

证名。出《灵枢·经脉》。义同拘挛、拘急。参拘挛、拘急条。

挛痹

病证名。证见筋脉拘挛,肢体麻木疼痛。多由湿热淫盛筋骨所致。《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姚止庵注:“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证名。出《素问·异法方宜论》。曲而不伸之状。常与拘、急并称,如拘挛、挛急,多属筋病。可分虚实寒热四证。虚挛多因血虚不能养筋,治宜补肝血、养筋脉,用四物汤、养血地黄丸等方。实挛由外受风寒,内有实热等所致,治宜外散风寒,内清实热,活血舒筋,用活血通经汤。寒挛则胫逆而痛,筋挛骨痛,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用乌头汤、《千金》薏苡仁汤等方。热挛,即《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治宜清热养血,滋阴通络,用生地、当归之属;或六味丸加牛膝、当归等(见《证治准绳·杂病》)。

《绿竹堂集验方》

验方著作。六卷。明·罗浮山人约撰于万历年间。刊于1696年。本书将所集灵验方,分为固精、种子、妇人、小儿、诸风、痰火、须发等30门。现存1696年重刊本。

绿映瞳神证

证名。系指绿风内障的早期证候。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瞳神乍看无并,久之专精熟视,乃见其深处隐隐绿色,自视亦渐觉昏眇,病甚始觉深绿。”本病为痰火湿热害及清纯之气也。治疗应参考绿风内障的理法方药。

绿翳青盲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属绿风内障证,参见该条。

绿水灌瞳

病名。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绿风内障。详见该条。

绿风内障

病名。系指眼珠剧痛牵及眼眶头额抱轮红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绿风、绿风内障证、绿水灌珠、绿风变花等。其病因是肝胆风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类今之急性充血性青光眼。肝胆风火引起的可用绿风羚羊饮平肝、熄风、泻火。气血不和引起的宜用明目地黄丸滋补肝肾调和气血。

绿风变花

病名。见《眼科统秘》。即绿风内障。详见该条。

绿风

病名。系指瞳神若蓝靛合藤黄之色,眼珠剧痛,视力锐减的病证。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绿风内障。详见该条。

率骨

经穴别名。即率谷。见该条。

率谷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及颞浅动脉、静脉顶支。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呕吐,惊痫等。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①思虑。《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灵枢·禁服》:“士之材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

②顾虑,担忧。《素问·宝命全角论》:“形之疾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③指精神心理活动。《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律畅

气象学名词。指六律和畅。形容时令正常。《素问·气交变大论》:“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冷之政。”

《履霜集》

医论著作。三卷。清·臧达德撰于1814年。内容以叙述诊疗经验为主。卷一论虚劳病证治,包括虚损痨症总论,虚劳阳证、阴证辨证,其中对各种病证的叙述与辨析比较完备。卷二-三论妇、儿科疾病之证治。现有康熙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