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医眼科备读》对神光的认识

作者: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眼科 孔祥蕴

关于神光的记载,较早见于《证治准绳》,《审视瑶函》引用并整理。最近出版的《中医眼科备读》一书,对古籍中关于神光的论说进行了分折和发挥,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1.“火之用事”即阳气升腾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载:“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由此明显的看出,神光即指视觉功能。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视觉功能的认识,大多从血、精、气、神四个方面论述,唯《证治准绳》、《审视瑶函》等书从“皆火之用事”立论,突出一个“火”字。《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载:“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中医眼科备读》卷一目论语摘在分折该条时指出,“皆火之用事”是指神光为体内阳气升腾而产生。并认为,自然界中,火能生光照明,火与光互相依存,按照天人合一的理论分折,体内阳气与神光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将火分为少火与壮火,原义为药食气味的分类,后世医家,把少火定义为生理之火,把壮火定义为病理之火,“皆火之用事”之火即为少火。生理之火是人体正气之一,当其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时,是为阳气。《审视瑶函·能近怯远症》载:“夫气之所用谓之火,在身为运用,在目为神光”。所谓“气之所用”,即指阳气的推动生化作用,能够形成行、握、嗅、听等机体的活动,阳气升腾于目则形成视觉。阳气的升腾,有赖于多个脏器的协调和作用,其中主要关系到命门、心和胆三者。《中医眼科备读》对此作了较详的阐述。命门又称命门火,即肾中阳气,为人体阳气之根本,是神光发生的本源;心中阳气,称为君火,是全身阳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主神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目则为视。心之神,赖阳气所生,所以说神光发于心;肝胆相为表里,内寄相火,相火为机体活动动力之一,为君火之辅助。而胆为阳腑,主少阳春生之气,能载相火循肝经上行于目,因此谓神光通于胆。由此可见,“皆火之用事”之火,包括了机体的“命火”、“君火”和“相火”三种“少火”,实质上泛指了机体内阳气。

2.阳气升腾必需阴精凝聚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在论述眼的生理功能时说:“究其源,实阴阳蕴气之始,二五凝精之际”。《中医眼科备读》按照五运主五时的顺序,将“二五”解释为代指火、水。视觉的产生,是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由体内火(阳气)、水(阴精)两种精华物质的结聚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命火、君火、相火相互作用形成神光,同时需要得到肾阴、心阴、肝阴的滋养和制约,这样才能维护生理上的平衡,保持少火的温煦之性。《灵枢·大惑论》载:“故阴阳合传而睛明也”。视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阳气的蒸腾,但阳气的蒸腾必须以阴精为基础,眼之所以远近发用,各得其宜,正是由于阴阳合抟的结果。眼之视远功能来自阳气的发越,而视近功能则由于阴精的凝静。阳气发越,有阴精镇守而不散;阴精凝静,有阳气布散而能视。

3.温阳明目法的运用

神光“皆火之用事”的理论,为温阳明目法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眼科备读》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治则和方剂。该书卷二目病条辨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水肿基本吸收,渗出仍多,视力恢复缓慢,舌淡苔薄”条中说:“夫神光乃体内阳气升腾所生,欲增神光者,当于阴中求阳”。提出了“阴中求阳”的治疗法则。根据这一治则,《中医眼科备读》列出了明目地黄汤加肉桂方、益火明目汤、明目珠还散、肾气丸等方剂。明目地黄汤(熟地黄、生地黄、泽泻、山萸肉、牡丹皮、柴胡、茯神、当归、五味子)补益肝肾、滋阴明目,加一味肉桂温补命门之火,以壮神光,为典型的阴中求阳之剂,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益火明目汤专门针对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的理论而设,弥补了原著中有理无方的缺陷。益火明目汤中以肉桂温肾阳,干姜、炙甘草温心阳,一以壮命门之火,一以壮君主之火,而益神光之源。柴胡升发肝胆之气,以疏通神光之道。黄芪补益宗气,壮气以助阳。熟地黄、当归滋肾补肝,以配温肾之品。茯神、远志养心宁神,以配温心之药。明目珠还散(人参、肉苁蓉、菟丝子、白术、海狗肾、枸杞子、菊花、密蒙花、珍珠、牡丹皮、楮实子、紫河车)原系治疗视神经炎的验方,功能温肾填精,补气益血,清肝明目。益火明目汤与明目珠还散二方均为温补之剂,但前者侧重于温,后者侧重于补。肾气丸则为温补肾阳的祖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浓缩丸,很便于服用。温阳明目法可用于中浆、中渗、视神经炎等眼底病后期或恢复阶段,以及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病,其目的是温补阳气,使神光充沛,而有助于视力的提高,不同于治疗虚寒眼病时温阳法的使用,因此,《中医眼科备读》在卷四眼科药对“附子、肉桂”条下指出,使用时不必刻意要求必须有全身阳虚证状。但是,如果阴虚证状明显,见有舌红无苔、潮热盗汗等证则忌之,实为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