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什么会感冒?什么叫做感冒?
日光、空气和清水三要素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此三要素的变化产生对生理不适应的变化,就是生病的主因之一。
日光、空气和清水即水、火、风产生气温的变化,为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与稳定,名为五行。
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天之五行——丹、龄、苍、素、元为五气,经化十天干气,降于地而成寒、暑、燥、湿、风,经云:“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即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从鼻而入,风气入肝,暑(火)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藏于常人之五脏,蕴其精华,上华于面。
素问:“五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也,五行递相负载,休(衰)王(旺)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故云行也。”即五脏(肝心脾肺肾)互相协调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稳定的相生相克变化是否调和,在眼耳口鼻舌可以诊断得知也。
春秋繁灵云:天地之气,列为五行,夫五行者行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人自出生始,用鼻子呼吸,皮肤的毛孔亦在呼吸。经云:肺气通于鼻,又云:肺主皮毛,即肺由鼻孔及皮肤的呼吸作用是相同的。
鼻孔、皮肤呼吸空气的作用,乃五脏在运行五气,即人体气的上升(火)、下降(水)、收缩(金)、扩张(木)及稳定(土)的作用,由五脏风气入肝,燥气入肺,湿气入脾,寒气入肾,暑(火)气入心运行调理产生。
婴儿在母亲体内,以脐带为向母亲获取营养及空气的工具,肚脐的呼吸称为胎息(肚脐是胎儿生命的根源,故道家称之为胎元),以调理五气,是为先天呼吸,其时肺的气泡像降落伞般折合着,肺的呼吸仍为腺体(气、电流)的呼吸作用。
出了母体,剪断脐带,空气从鼻子进入,肺气泡像降落伞被空气撑开以作呼吸的作用,是为后天呼吸。
后天呼吸是为五脏操作“气”的开始,金(气)的收缩作用,肺使空气进入体内,藉心脏(心与肾同属少阴经)跳动的伸张,与收缩压力,将空气送达丹田(肚脐),使后天呼吸接续胎息的先天呼吸,作体内(内脏)外(皮肤),经络空气的交换,以加强肺后天的呼吸作用。事实:呼吸空气并非呼吸到肺,而是到丹田。
大家可以细细体会,我们的呼吸,早上十二个小时,空气是从左鼻腔进入绕肚脐而从右鼻腔呼出,下午十二个小时的呼吸,空气是从右鼻腔进入,经绕肚脐而从左鼻腔呼出。道家称此呼吸为“调青龙,伏白虎”。若静坐入静时,我们可以看见左边的气(电流)呼吸是青蓝色的——青龙肝(木)。右边的气是白色的——白虎肺(金)之作用不同。
婴儿的后天呼吸接续先天呼吸,乃在婴儿头顶跳动的囟门完全愈合后(胸腺为先后天呼吸的交换器,即胸腺完全消失后),始达成先后天呼吸接续的任务。是以婴儿必须在头顶囟门穴愈合后,肚脐才停止胎息的作用,故剪脐带对婴儿一生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婴儿出生时的哭声,并非婴儿在哭,乃肺受空气像降落伞受空气膨胀撑开所产生的声音。
若婴儿出生时不哭,是肺泡无法撑开承受空气,而立刻发生危险,此时将孩子倒提,打击刺激脚底涌泉穴,因涌泉穴为肾经井木穴,至阴之所出,阴极生阳,真阳生则肾与心皆为少阴之气通于咽喉,喉开则气能入肺而复生。
后天呼吸为空气受日光和清水的作用,空气受寒热致上升、下降、扩张、收缩及稳定五脏的调理作用。即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作用,五脏能调理均衡,则百病不生。
婴儿出生,脏腑极弱,五脏调理五气尚未能完全适应,此不适应的证状就是感受五气调适不当所生而名为“感冒”,故感冒称为伤风、伤寒、伤暑、湿、热是为五脏未能将风、暑、湿、燥、寒调适恰当所生。
回想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有几个鼻子不是挂着两条白狗(鼻涕),因小孩从脱离母体到呼吸空气,肺由先天腺体(气—电)的呼吸(胎息)转为对空气的后天呼吸,因小孩的五脏六腑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完全调适空气(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鼻孔内、喉咙中常有空气中的水份凝结成鼻涕、痰,并非鼻子、喉咙的发炎——急、慢性的发炎,中医以祛风、散寒、清暑、除湿、降火以治疗鼻涕、痰,更补气来补助肺的发育,长大后,五脏发育完全,能调适五气,自然不再流鼻涕、感冒等。
五脏调理五气的上升、下降、收缩、扩张、稳定的作用失调,因不协调所冒出来的证状称感冒,即五气风、暑、寒、湿、燥火在身体冒出来的症状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火(发炎),为气的上升,可以消炎而痊愈,其余百分之八十不可以消炎,是为今日医学治感冒,不明中医五行相生相克,而犯滔天大祸,残害病患者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