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奇
李玉奇,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玉奇:以痈论治 脾胃名家
李玉奇教授带领高徒会诊
◆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
◆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
◆他在湖北义诊,群众夹道欢迎,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
9月的沈阳,天气转凉,秋意渐浓。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的名老中医工作室里,92岁的国医大师李玉奇身穿中式对襟上衣,腰背挺直,双目有神,显得精神矍铄。“我活了快一个世纪了,把一辈子献给了中医,也见证了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所做的只是尽心尽力去医治患者、教授后学,把中医国粹传承下去。”
恪守医德 悬壶济世
解苍生疾苦
1993年,古稀老人李玉奇坐了2天硬座,赶赴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义诊,欢迎的乡民站满了山包,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排队看病,仅月余诊治数千病人,未收群众一分挂号费。
1917年,李玉奇出生在辽宁银州(今之铁岭)。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于乡试大考中独占鳌头。按照当时的情况,李玉奇本可以选择仕途,但乡里穷苦百姓身染疾疴无法医治倍受折磨的景象深深触动了他年幼的心灵,于是他立志学医。1932年他进入银州中西医学校学习,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刻苦攻专医术。孜孜七载寒窗、彻夜握卷长读,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1939年,李玉奇毕业留校任教,22岁登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温病条辨》。在此期间,他继续跟随三位老师研读《内经》、《伤寒》,学习临床技能。
1944年,李玉奇开始在银州天和堂独立应诊,悬壶乡里。1947年,李玉奇凭借精湛的医技,良好的医德,被推选为奉天省西安县(现吉林省辽源市)中西医师联合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中医师资力量的培训,1952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举办师资班。李玉奇与路志正等后来的一批名医进入师资班学习,毕业后领取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合格证书。
此后,李玉奇历任辽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第一任处长,并一手建立起辽宁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但他觉得最符合自己身份的还是医生,60多年来,他一直行医,始终恪守“医乃仁术”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解病人之疾苦为己任,不分贵贱、不计得失。老人家常说:“行医道,但决不做医商。”
这么多年的行医经历,最让李玉奇记忆深刻的是他1993年的湖北之行。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常有湖北蒲圻(现赤壁市)的农民不远千里来沈阳找李玉奇看胃病。每年来的患者都有数百人。李玉奇在跟病人的交谈中得知,当地农民患胃病的人很多,望着风尘仆仆赶来求医的农民,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经与有关部门联系,李玉奇决定去湖北义诊。当时没有买到卧铺票,已经76岁高龄的李玉奇硬是坐着硬座,辗转2天,赶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
蒲圻一带多丘陵,李玉奇要来义诊的消息早已传遍各个乡村,乡民们站满了山包,夹道欢迎。四乡八里的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早早地赶来排队,仅一两天的工夫,队伍排出数里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李玉奇内心十分激动,不顾旅途劳顿,到了之后立即开始诊治,每天都是从早到晚,要看一百多人,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后来甚至汉口、长沙等地的患者闻讯也赶来求医。在蒲圻的一个多月,李玉奇诊治数千人次,不仅没收群众一分钱挂号费,还谢绝了当地医院给的3000元酬劳。乡民们为了表示感谢,送来一堆一堆新采的菱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诊病过程中,李玉奇不断总结,并开课带徒,把自己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结合当地疾病特点,无私地传授给蒲圻的医生。如今,当地的脾胃病治疗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得许多患者免于车马劳顿之苦,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像这样为民解难的事在李玉奇从医生涯中屡见不鲜。而且他的处方用药精少,价格便宜,每服药一般七八元。曾经有一农村妇女带着高烧不退的女儿来沈阳看病,在各大综合医院就诊,几天来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钱,孩子烧却没退,后经人介绍来找李玉奇。李玉奇经过诊断,开了张只有5味中药的处方。妇女在将信将疑下抓了药给孩子服用,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体温降到了38℃,第三天就降到了36.7℃。“几十块钱治好了西医上千元没治好的病!”
多年来,他拒收患者送的钱物已记不清楚有多少,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还时常解囊相助,深得病人的信赖与敬仰。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患者众多,为了能得到他的诊治,常常需要提前数天排队挂号。李玉奇深知患者看病难,虽然年事已高,仍多次带病坚持出诊,而且经常超负荷工作。
李玉奇行医60余载,承岐黄之术、扬国医精华。他深知学海无涯、医术无边,虽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精研医经真谛、博采古今之长,遇有沉疴痼疾临证投药屡奏奇效,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被誉为“北国杏林泰斗,辽沈中医柱石”,多次被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辽宁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清贫守志、造福人间”为题报道了李老的高尚医德。
精研脾胃 潜心舌诊
成一方大家
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打破了西医认为胃癌不可逆转的说法。
李玉奇博采众家所长,功擅内科,尤其精研脾胃病30多年,先后主持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研制出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等部批三类新药,在中医脾胃病领域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揣摩医理,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勇于学术创新。经过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十余年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黄帝内经》、《圣济总录》等古代医家的论述及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对本病的的认识,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崭新学术观点。
李玉奇认为,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既寒气隔阳。所谓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治疗萎缩性胃炎,不以“胃痞”论治,不以“胃痛”论治,不以“九心痛”论治,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为瘤痈。可见虚寒则胀呕,实热则胃脘灼热而不适,瘀血则吐血便血,非调气所能治之于病本。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证明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发展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和胃痈形成因于寒凉不备、饮食不节、劳役伤胃、抑郁伤脾,久而积郁为瘀,瘀久化腐,败腐为痈相对照十分吻合。此观点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李玉奇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病因学分类,并将病势演变过程分为三期:初期治以平肝和胃理脾,中期治以益胃养阴、消痈散结,中晚期治以消痈化瘀、去腐生新。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打破了西医认为胃癌不可逆转的说法。
李玉奇先后主持了卫生部、科技部多项攻关课题,并组建了胃炎研究组,对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他研发的胃福冲剂、养阴清胃冲剂成为国内治疗萎缩性胃炎为数不多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三类新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玉奇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对医学界的深远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了胃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它为慢性胃炎的致病之源,此论点一提出来便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反响。由于他们的发现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使医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因此2005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李老便应用清热解毒、去腐消痈之法治愈了上千例该病患者。其清热解毒即包涵了现代医学的抗菌消炎之意。正所谓殊途同归、法异而方同,中医的思想也完全可以领先于现代科技,这是一种唯物的、辩证的、与自然相通的科学性思维。以先进性的思维作指导、肯于深入研究及探索,中医也可以有发展和飞跃。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就此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文章称“李玉奇的中医治疗胃炎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在祝贺澳大利亚医学家获奖的同时,应当认识到李玉奇教授对胃炎治疗的科研贡献”。
李玉奇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潜心研究舌象,在舌诊方面有所发现和创造。他能凭借舌脉合参判定病人体内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李玉奇认为,当患者体内有占位性病变时,舌象表现为无神无根,脉象呈李氏排斥现象。他由此提出的“观舌识病”及“排斥脉象”的诊疗技法丰富了中医舌诊的内容,取得了观舌识病的重大进展,成为“医林一绝”,被医界誉为“当代扁鹊”。
1992年,一位姓张的医生带父亲找李玉奇看病。患者面容憔悴、双目乏神、形体消瘦,胃脘胀满,呃逆频频,时时反酸;舌体瘦薄,舌质紫绛,舌面无苔;脉弦数有力。李玉奇明确告诉张某,高度怀疑其父体内存在异常病变,嘱其速做进一步检查。然而经胃镜、病理、胸片、超声等多项检查,并未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病变,张某摇头而走。时隔两年,患者病势加重,多方治疗不见好转,辗转再次求治于李玉奇。此时患者舌体黯然失色,形同猪腰,脉象慌慌然如循刀刃。李玉奇对张某说:“令尊之疾,恐在骨髓,司命所属,无奈何也。”张某半信半疑地再次为其父做了全身检查,结果是晚期胰头癌。痛心之余,张某赞叹李玉奇舌脉绝技,懊悔当年因为疏忽,漏掉了胰腺的检查,结果酿成大祸。
李玉奇精通百家学说,对诸多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和重大建树,除擅长脾胃病外,在冠心病房颤、哮喘、慢性肾功能不全、温病、消渴、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治疗上均有独到见解。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李玉奇著书立说颇丰,有《中医验方》、《医门心境》、《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玉奇分册、《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病变研究》、《胃脘痛的临床研究》、《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辨证施治一求》等。
传道授业 呕心沥血
为国医发展
李玉奇认为必须成立专门的中医职称评审小组。他多次向上进言,经过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医职称晋级委员会。这让所有的辽宁中医人为之欢欣鼓舞。
李玉奇既是苍生大医,同时也是一位中医教育者。他特别重视中医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躬身力行,将毕生经验倾心传授,桃李满天下,不少授业弟子已成为颇有名望的专家学者。
1958年,在辽宁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指示下,李玉奇领衔受命,历经辛劳,组建了辽宁中医学院,并亲自组织编写教材,拟定教学大纲。李玉奇多年来一直担任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精心育人。迄今为止,李玉奇已培养了40余位弟子传人,其中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人,省级名中医4人,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构成的薪火相传的学术梯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姜树民跟随李玉奇学习10年。他告诉记者,李教授对学术的严谨、为人的淳朴、对患者服务的细致等无不感染着学生。老师教授学生从来不保守,倾囊相授。“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天职。李老一直为之奋斗,也这样要求我们。”李玉奇的学生不仅仅从他那里学到精湛的医术,更学到了如何做一个高尚的医生。李玉奇虽已年逾九十,还坚持为年轻大夫讲课。“仅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讲了13次,每次听课的医生挤满了会议室。”
李玉奇一生热爱中医事业,为中医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苦,奔走忙碌。
上世纪50年代初,李玉奇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后又被任命为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第一任处长,筹建了辽宁中医学院,称得上是辽宁中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文革时期,辽宁中医被解体,李玉奇在批斗中右耳被打聋,左膝盖髌骨被打骨折,但这些遭遇并没有击垮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文革之后他临危受命为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为辽宁中医的复兴费尽心血。针对中医医师的自身特点,李玉奇认为必须成立专门的中医职称评审小组。他多次向省里进言,经过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医职称晋级委员会。这让所有的辽宁中医人为之欢欣鼓舞。
李老时刻心系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上书献策。建国初期针对反中医逆流,他毅然挺身而出,公开发表署名文章批判反中医罪行;在衡阳会议上,他力主恪守中医本色,为大会起草文件;“非典”期间,他上书中央献出“抗非”秘方。在对待中医学术上,李玉奇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要大胆实践、探索创新,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走出国门 扬名海外展中医魅力
李玉奇被斯里兰卡政府授予“红宝石”勋章,并获“传统医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中医界首次在世界医学大会上获此殊荣,也是中医迈出国门为世界所承认的第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李玉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走访了苏联、美国、斯里兰卡、韩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1989年,应前苏联卫生部长的邀请,李玉奇赴莫斯科洽谈在苏联最高疗养院中成立中医馆事宜,当时苏方有意让李玉奇出任馆长。此间苏联突发政变,李玉奇在战乱中匆忙回国。
1991年,李玉奇以个人号召力,组织了沈阳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并亲自主持,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700多人参会,吸引了海内外多家媒体关注。
同年,李玉奇应邀率团出席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的第24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于主席台就座,并在会上做了“中国传统医学将为世界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报告,西方医学界为之震动。斯里兰卡国际医学交流大学为此授予李玉奇“传统医学博士”学位,该国政府授予其“红宝石”勋章。斯里兰卡总统夫人在会上代表总统亲自授予李玉奇勋章和学位。这是中国中医界首次在世界医学大会上获此殊荣。
1992年,李玉奇应邀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中药科学研究中心访问,该中心负责人有意留李玉奇合作,并承诺可以为其办理全家移民。面对诱惑,他想到的是国内的中医事业和他的患者,谢绝了对方的请求。之后转道纽约,该中心为李玉奇举办了一场记者招待会,时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也出席了招待会。来自美国各大媒体的记者提出很多对中医乃至对中国的质疑,问题极为苛刻,但李玉奇应付自如,回答了他们的提问,展现了中医的魅力和中国人的尊严。
李玉奇在他6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尽心竭力为患者诊治,奉献着他全部的知识与能量,时时刻刻心系国医发展,全心全意为中医事业而奋斗。他一生清贫守志,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中医事业,福泽中医后辈,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把我的医术、思想传授给更多的医生,让他们把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李玉奇小传
1917年生于辽宁铁岭
1944年在铁岭考取中医师资格,并悬壶行医
1952年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1955年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
1957年策划组建辽宁省中医院、辽宁省中医学院
1975年承担“七五”课题“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工作
1978年任辽宁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1994年被聘为辽宁中医学院教授、硕土生导师,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兼职教授
1991年享受第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入选人事部、卫生部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