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

一、葱豉汤

葱豉汤出<<肘后方>>乃微辛微温之剂。葱白虽性味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豆豉是黑豆蒸 而成,苦寒的性味已转微温。所以葱白和豆豉结合微辛微温,发汗不伤阴,无凉遏的顾虑。伤寒初起,邪在卫分者,用之最为合度,即新感引 动伏气的证候,也可促伏邪由里出表,获得从速透达的机会。

加减的原则:如表邪较重,发热,头痛,骨楚,迅希表散的加柴胡、干葛根。如春冬季节的风温症,每并发咳嗽气逆,两胁或半边胁肋引痛,所谓插胁伤寒,此瘀留于肺、肝血络之中,络道壅滞,不宜猛剂攻消,只宜通络化瘀泄热之法,葱豉之外,必须佐以归须、新绛、旋覆花等行气血、疏经隧的药物,有时取葱管易葱白,借其通阳利气。

二、栀豉汤

栀子豉汤,主虚烦懊 。张氏用以治伤寒表证未罢,上焦膈中有热,相当于邪热过卫入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张氏不主张骤用或早用阴柔寒滞的方药,认为豆豉的透达解肌表仍不可少,山栀的轻清泄膈热,在所必需,俾能表里双解。如里热较重的加黄芩、连翘,发现红疹隐隐不显的佐蝉衣、西河柳或樱桃核等。

三、黑膏

黑膏亦出<<肘后方>>,由生地、豆豉、猪脂、雄黄、麝香等药组成,主温毒发斑。张氏选取生地、豆豉二味同捣,结合凉血、散血、熄风、清热、祛痰之品,以治邪热已入营分或血分,劫烁真阴,神昏谵语,肝风煽动的疾患。妙在于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是贯彻“透表”原则的一种治法运用。

临床上对这一方剂的掌握,关键在辨别邪热是否已入营分或血分,一般无营分或血分证状呈现,决勿浪投,恐生地的阴柔滋腻,壅热滞邪,如营分或血分的证状已显,即可放手应用,不必犹豫。本方在滋阴的基础上,参入豆豉的透达,有托邪外出之功效。用黑膏的主要指征,为脉洪数或脉数,舌苔黄糙腻、灰糙腻、边尖露红,或焦黄及焦黑燥裂、质绛。一般在服药二三天后,如糙腻焦燥的舌苔象壳样脱去,转成光绛,热势渐衰,神识渐清,乃正胜邪却,阴液来复的先兆,其预后多佳。

糙腻或焦燥舌苔脱去的情况,张氏常形容为“铲饭滞”。“铲饭滞”要真功夫,时间未到不能铲,铲得恰当,则邪湿痰热余蕴得以清撤,化源重获滋生。这里的关键,即主用生地、豆豉而外,还应兼用竺黄、胆星。张氏认为,胆星虽经制过,犹微带苦温之性,此时大部分有形的邪湿已化成无形的燥热,大剂育阴清热,固可屏退炎热,然剩下无多的邪湿,必假豆豉的透达,胆星的苦温,才能与痰热尽蠲。没有生地的柔润,竺黄的甘寒,焦燥的舌苔脱不掉;没有豆豉的透达,胆星的苦温,糙腻的舌苔铲不去。心传真谛,非亲历其境,很难言喻。

无汗取豆豉,有汗取豆卷,热盛取生地,津伤取石斛;邪热内炽,劫夺津液,并取生地、石斛。为黑膏加减法的种种,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四、阳旦汤

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参其意,立“温解疏泄”法,以桂枝拌炒黄芩合香豉、苏梗等味,治寒热往来,脉迟细,舌白腻,感寒偏重病症;或合附子、细辛、二头尖等温经散寒,去瘀导浊之剂,治遗泄或房事后感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脉沉,四肢不温,少腹阵痛,即世俗习称的“夹阴伤寒”。

五、玉雪救苦丹

玉雪救苦丹,主治伤寒时行瘟疫,寒热头痛,胸闷痹 ,身热神昏,谵语气逆,痰涎壅塞,一切咽喉急证,小儿痧痘、时疹、急慢惊风,兼治痈疽发背,脑疽疔毒,无名肿毒等证。全方共48味药物组成。每粒潮重一钱五分,晒干重一钱。此丸无苏合香丸偏于温,无至宝丹的偏于镇,无牛黄丸、紫雪丹的偏于凉,独擅“开泄疏托”之功。凡伤寒时邪,湿遏热伏,不能透达,因而壮热无汗,胸宇烦闷,神昏谵语,脉紧数,舌厚腻的证候,予苏合香丸则嫌其温,恐抱薪救火,助长热势猖狂;予至宝丹则嫌其镇,虑其邪湿郁遏;予牛黄丸、紫雪丹则嫌其凉,恐引寇入室,导致厥闭深沉。此时非玉雪救苦丹不为功,轻者半粒至一粒,重者二粒,真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灵效。

根据张氏应用玉雪救苦丹的经验,必须是壮热无汗或汗极少,脉紧数、弦数,舌苔白腻满布,或黄白垢浊相杂,体质比较坚实,湿痰素盛的初期患者,最属对症。它的“开泄疏托”的功效,重点在发表以宣通闭塞的腠理,通里以疏泄郁遏的湿浊,腠理能宣通,湿浊得疏泄,自然汗出邪透,热退神清。如湿遏热伏,濒于逆传化火的,有时也和至宝丹及清热、熄风、育阴的药物同用。倘壮热有汗、舌苔干黄质绛,邪热已经化燥,或年老体弱,阴虚火旺之人,决不是玉雪救苦丹所能合辙的。

总之,运用玉雪救苦丹的前提,首应抓住热势、脉象、舌苔、体质等四个基本条件,但它的主要关键在于一个“汗”字。合与不合,取决于有汗与无汗,效与不效,也取决于有汗与无汗。至于剂量的权衡,则体壮邪盛的每服一粒,可分2~4次送吞,体弱邪轻的每服半粒分2~3次送吞,防药过病所。若服二粒而病势仍未转机,或服丸后湿从热化,这就当考虑改易治疗方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