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毒丸”害人非浅国光瓷业沦为“提款机”
2004-10-27
自从去年闹过“非典”,股市便流行讲生物医药方面的故事,引得上市公司和各路机构纷纷介入该领域,但也有公司并没有因此圈到钱,反而沦为别人的“提款机”,国光瓷业(600286)就是如此。
几个月来,国光瓷业的违规对外担保问题随着自查结果的陆续公布,如挤牙膏般渐次暴露出来。2003年9月8日,公司与金果实业签订了相互最高担保金额为7000万元的《互保协议》。公司当时还特别称,截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为控股子公司提供担保金额共计1.41亿元。今年7月7日,公司又发布对外担保事项的补充公告称,公司曾于2003年5月15日与岳阳恒立签订了相互最高担保金额为3000万元的《互保协议》。但公司今年9月30日的类似公告再度刷新上述数字,公司称,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公司自查发现部分未披露的担保情况——公司担保总额为4.65亿元。而近日,国光瓷业再度发布对外担保及诉讼的补充公告称,经自查,又发现诸多未披露的担保情况及诉讼事项,公司目前已披露的对外担保余额为5.85亿元,涉及诉讼事项18起,涉诉金额3.29亿元!看来,国光瓷业的担保“黑洞”可谓深不可测,而这挖洞的“黑手”则是2000年开始控制国光瓷业的民营企业上海鸿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鸿仪投资自入主国光瓷业以来,通过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先后在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组建了国光宏生堂药业,在长沙投资了长沙恒生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在岳阳投资组建了景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岳阳郎力夫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并组建了湖南国光宏生堂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市医药公司及九汇中药。当时,市场舆论认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国光瓷业逐步整合了药业资源,初步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医药产业链,最终成为集瓷业、药业、贸易为一体的大型自营进出口企业。”然而,这是真的吗?
国光瓷业2001年的投资状况显示,在鸿仪投资控制上市公司不久,便提出变更募集资金的使用,开始将大量资金转向医药行业,当年就有1.7亿元,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可谓挥霍殆尽。而且,鸿仪投资入主时公司尚有剩余的1亿多元募集资金,然而现在公司的银行贷款已经高达7亿多元,竟有5亿元左右不知用在了何处。
证券市场几乎尽人皆知的是,直接或间接控制4家上市公司的“鸿仪系”一直有着错综复杂的担保圈。除了国光瓷业,“鸿仪系”旗下另一上市公司嘉瑞新材(000156)对外担保额已达10.2亿余元。而通过投资设立关系错综复杂的新公司进行担保是“圈钱”手段之一。
目前,国光瓷业旗下2003年盈利最多的两家医药公司——湖南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郎力夫制药厂,一个已经在没有任何公告的情况下悄悄售出,另一个则在股权冻结情况下被托管待售。而被国光瓷业公开声称有注册资本9123万元、总资产达3.62亿元的国光宏生堂却只是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里一片停工的工地。被掏空的国光瓷业于2004年中期爆出了每股0.445元的巨亏,股价也从高峰时的26元一路下跌到2.6元,几乎令流通股股东血本无归。
年关将至,吞食了担保“毒丸”的国光瓷业将不得不面临“生存,还是毁灭”式的抉择。(作者单位:南京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