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市场之需求药材之乡山阳爆发“黄姜危机”

2004-12-22

陕西山阳县是黄姜之乡。山阳县农民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种植了近20万亩黄姜,现在却卖不出去,许多黄姜烂在地里,无人采收。

黄姜价跌苦了药农

笔者驱车行驶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境内,见路边地里长的全是干枯发黑的黄姜。黄姜即薯蓣,含有皂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山阳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黄姜所含皂素的比例高,质量好,因此山阳又被誉为“薯蓣之乡”。

目前是黄姜采收季节,但笔者发现地里的黄姜却没人采收。当地一户人家的男主人指着屋檐下用编织袋装着的黄姜告诉记者,去年能卖1元多1斤的黄姜,现在2毛钱1斤也没人要。

在山阳县小河口镇街道口村,一位妇女哭着说:“我家4亩地,贷款2000元买黄姜种子,全种上了黄姜,现在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笔者在街道口村正巧碰到了商洛市人大代表、宁家沟村村支书,他算了一笔账:种一亩黄姜,种子要600元,化肥要1000多元,人工费用不算成本;每亩可采收黄姜三四千斤,如卖2毛钱1斤,一亩地才能卖600至800元。如果再去采收,亏损就更多,所以许多村民宁愿让黄姜白白烂在地里也不收。

黄姜商贩、农户都在为黄姜跌价无人收购惶恐不安,那么加工黄姜的企业日子过得怎样呢?

山阳县天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2003年度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山阳县委、县政府“药业兴县战略”支柱产业黄姜加工的龙头企业。企业有关人士提到黄姜,也是一筹莫展,摇着头苦笑着说:“皂素(黄姜加工提炼出的产品)卖不出去,价格又跌到历史最低点,一吨皂素售价也就十七八万元,而正常价为三十多万元。目前我们企业也是处于半停产状态,因为生产就意味着亏损,生产越多,亏损也就越多。我们压力很大,政府部门希望我们收购农户的黄姜,解决农民的问题,而全县种植的黄姜有20万亩,产黄姜至少40万吨,全县有六七家加工厂,我们算是最大的,一年只能吃五六万吨,而其他加工厂一年也就需要一万多吨,全县加工厂一年最多也就能消化黄姜十多万吨。况且我们手头也没有资金,就是2毛钱1斤,也没能力全部收购农民手头的黄姜。”

企业所担心的还不只是黄姜过剩,“价贱伤农,现在黄姜价格便宜没人要,老百姓就会把黄姜全部挖掉,我们担心如果价格涨上去了,企业再也没有黄姜可收了。”这位负责人告诉说,“我们有一条50吨的皂素生产线和一条60吨的双烯生产线,产品曾获得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和中国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目前销售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减少,价格降低。”

与企业相比,压力更大的是当地政府部门。“我希望你们能发布一点山阳黄姜的信息,要是能有人到山阳来买黄姜或皂素,你们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这是杨副县长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山阳是国家级贫困县,家底薄,农民种黄姜受到了损失,我着急......”

“黄姜危机”原因在哪儿

“由于去年非典的影响,使我国的许多出口贸易被迫中断,而由黄姜提炼的皂素的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中断,许多国家没有再与中国签订出口协议。现在国内皂素低至每吨16万元至17万元,而国际市场价格仍然为每吨30多万元。黄姜要二至三年才成熟,今年的黄姜是2002年种的,那时价格很高。”山阳县天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原主管市场营销的负责人说。

山阳县黄姜危机仅仅是因为国际市场造成的吗?

商洛市主管农业的杨长亚副市长说:“山阳黄姜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市场经济大环境造成的。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公司加农户,而农户为一家一户生产,也就形成了一家一户各顾各的小农经济,缺乏市场意识和信息来源,容易盲目跟风。而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也很难对其进行协调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如2002年黄姜价格一直攀升,但黄姜加工成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多大提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黄姜的价格攀升,并不是由市场需求增加引起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种子的需求加大拉动的,这种价格上涨是虚的。我们想及时调整品种结构,但一家一户的黄姜种植者,不是你叫停就能停,说价格虚高他们也不相信。”杨长亚无可奈何地说。

杨副市长告诉笔者,“我有一个设想,想搞一个示范基地,让龙头企业租用农户的土地种药材,再让农民在这个示范基地上班。这种模式对于企业和农户都有好处,一是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产品种植结构,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药品原料,二是农民受益更大,不管企业亏盈与否,都可以得到土地租赁费,还可以上班挣到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