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药养医”不除药店难享医保“蛋糕”

2003-10-09

日前,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分别开设了发药柜台,从药房窗口走出来直接面对患者,加强用药咨询服务。这一做法能否看作是医院应对平价药店冲击的举措呢?

药店降价“逼宫”医院

据德威治大药房总经理张玉宽说,北京药品零售市场一年约有120亿元左右的份额,其中80%被医院拿走。为防止处方外流,许多医院“划价”和“收费”在一个窗口,取代药名的是微机打出的一串代码,还有的医生草书水平登峰造极,让人看不懂。一位平价药店的店员说,尽管如此,仍有人拿着处方到药店买药。因为几乎所有的医院药房都是以国家最高核准价划价。在“大病上医院,小病上药店”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平价药店的出现直指医院“以药养医”的积弊。

平价药店无缘医保定点

平价药店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然而,在利益的角逐中却位卑言轻。从1999年北京64家药店获批成为医保定点药店后,新的审批便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北京没有一家平价药店进入医保定点药店的行列。

去年4月,德威治开业不久,一些顾客就呼吁其争取定点资格,德威治质量信息部遂开始申报准备工作。质量部部长张桂英日前不无遗憾地介绍了当时的申报情况。她说申请前质量部买了好几套相关书籍进行研究,各种审批材料准备充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顺利通过了区级审核。张桂英说,如果单从利润考虑,申请定点药店并不划算,医保药品总体来说利润较低,申请成功后起码需要配备一个专门审核处方的药师、专门做账的财务人员和一台电脑,成本几乎和利润相抵,但她又同时强调,申报医保定点的意义在于争取公平竞争的机会。张玉宽总经理也曾在公开场合吐露心声:医保定点药店能提高消费者对药店的信任度,这一资格是无形声誉,对平价药店小字辈来说显得尤为宝贵。当时,北京医保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参观德威治后认为药店管理规范,完全具备申请医保药店资格。然而德威治等来的还是坏消息:市医保主管部门答复,目前由于医疗政策问题医保药店暂停审批。

所有药店还需等待

有业内人士按照2002年底北京参保人数353万多人估算,北京仅医保用药消费金额就高达50多亿元。但这块市场几乎被医院掌控得滴水不漏,不但平价药店与它无缘,即使名正言顺的医保定店药店也分不了一杯羹。

金象白塔寺药店的经理王名仁对此一肚子苦水。1999年,白塔寺药店与其他63家药店通过了严格的审查筛选,有幸成为北京医保定点药店。但4年多来,医保定点并没有给这家药店带来预想的实惠,反而增添了许多烦恼。由于处方量小,进货时他经常左右为难,既要保证品种齐全,又要进货量小,进货多了没有处方就会压在手里,影响资金周转。王名仁说,现在药店每天平均只收五六张方子,听顾客说在医院盖一个蓝色外购药公章特别难,甚至跑好几趟。有的医生说,你去药店买药,出了问题我们不负责任。另外由于医保药店的购药单据不能作为报销凭据,因此参保人即使是小病也得到医院拿药。张桂英认为,金象白塔寺药店人员素质较高,管理也很规范,尚且接不到多少医院处方,其他药店就更少了。

北大医院药剂科的一位负责人证实,该院的处方流失量很小。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导致外购处方少的原因不单是医院设卡的问题:北京是超大城市,64家定点药店远远满足不了参保人员的需要,定点药店的稀缺使参保人员购药极为不便,着急用药的人不会去药店买药。这一现状与建立定点药店方便参保人员购药的初衷有一定差距。然而,这似乎又陷入了一个怪圈:正因为医保药店的作用并未凸显,主管部门才对医保药店审批实行了冷处理,其结果自然又使医保药店更加萎缩。看来,不彻底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现状,任何药店只能面对医保“蛋糕”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