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购买中药饮片消费者何时告别“雾里看花”
2005-03-31
家住浙江省湖州市的退休干部老余,身患多种慢性病。考虑到中药“性情温和”,老余常到药店抓中药饮片煎服。日久天长,老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店员给自己抓的中药,品种是否齐全,分量是否准确等,统统是笔糊途账,“就好像旧社会时的包办婚姻,轿子抬进了自家门,还不知自己的媳妇长得是俊还是丑。”老余幽默地说。
果真是这样吗?前不久,笔者进行了一次体验。
拿着医生开出的中药处方,笔者走进了湖州市威莱大街附近的一家药店。“处方上的药你们这儿全有吗?”笔者问。一位40多岁的女售货员拿起处方立即拨起算盘,然后说:“全有。每付8.7元。”笔者要求看一看中药饮片的价格和成色,售货员说中药饮片柜在药店的里间,不方便拿出来。笔者又说:“请给我称足量啊!”售货员听了斜过半边脸来:“我们这里可是正规的药店,价格是经过审核的,你还不相信?”然后她走进里间,在中药饮片柜橱旁,从一个个小抽屉里抓出一种种中药饮片来称,然后装包递给笔者。“怎么是这样抓药?”笔者心里有种被愚弄的感觉。
随后,笔者又走访了湖州城区几家较大的药店,除了某大药房稍微“抓”得规范些外,其他的情况与威莱大街的那一家药店都差不多。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是商家的经营之本,而且早在三年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在全国倡导“明明白白消费”。但是很显然,消费者在到药店购买中药饮片时,法律赋予他们的“知情权”被商家剥夺得一干二净。
首先,目前药店经销中药饮片的操作程序不透明。中药饮片的价格、产地、等级、有效期限、药材检验合格证等有关信息基本处于“不公开”状态,而当消费者要了解相关信息时,店员大都以“我们这都是名优产品,您尽可放心购买”之类的话搪塞。事实上,消费者不是中药饮片的行家,却不得不以“雾里看花”的方式购买与自己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怎么可能让人放心?
其次,药店售卖中药饮片的方式显得落伍。传统的中药饮片的称量器具是戥子,它的准确性让人怀疑。有些中药饮片如红参的价格都是以克计,每克通常都在两元以上,如果“缺斤短两”的话,那么几付中药下来,消费者就可能要损失好几元钱;而如果“多斤多两”的话,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又可能因药量的增加而加剧。其实,目前已有不少药店引入了电子称,它不仅精度高,而且能把实际分量以数字的形式明示给顾客,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药店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减少店员和消费者因误会而产生的摩擦。
编后:
如文中所言,消费者目前在药店购买中药饮片时,确实被剥夺了知情权。作者在文中向药店推荐电子称,但采用此法同样会有问题,如服务员若是直接用手抓药,那么卫生状况就令人担忧;此外,顾客购买饮片,一般一张处方会配几付药,营业员在为顾客配药时,是将方中的每味饮片汇总称量,然后再分为几份,还是按每一份的用量称量?其实说到底,中药饮片的销售缺乏的是“标准化”。
目前,在我国台湾地区以及一些亚洲国家,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已根据使用剂量、使用方法的不同,对中药饮片进行了规范化、小型化的包装,国内部分生产中药饮片的企业也正在向这一方向努力。这样做,既方便了顾客——煎中药时将小包装打开即能使用,不再担心每味药分量的多少,又使顾客消费得明明白白,而且能够保证卫生。如此做,饮片生产成本虽会有所提高,但会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安全感。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必然会促进销售。而这之于企业和商家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