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医改·药费特刊之政策篇
2005-06-10
卫生部深化城市医改基本方案已初定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等待报批卫生部长高强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医院与企业有一个共同利益机制,就是药品加成政策,购进的药品和器材价格越高,医院的加成收入就越多,这是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加重的重要诱因。资料图片据新京报讯(记者魏铭言)记者5月9日就新一轮医改试点方案探询卫生部,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表示,卫生部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案,但目前还在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等待报国务院批准。
据介绍,在新的方案中,卫生部将建议国家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实现“四降一升”(降低虚高药价,降低医院药品15%的加价,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降低高值耗材费用,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解释,这一揽子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变医院“以药养医”机制,既减轻患者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又要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今年年初,卫生部启动医院管理年,就是希望在医疗体制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规范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据悉,为配合医疗体制改革,卫生部要求实施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应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卫生部还在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中强调了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联动发改委:取消医院药品加成由卫生部主导筹备成立国家药品定价中心,9部门综合治理药价 据新京报讯(记者李宗品)5月9日上午,就医院药品加价拟取消一事,记者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药品价格处取得联系。药品价格处处长郭剑英向记者表示,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是卫生部在研究,发改委方面尚未更多关注。记者问及此前媒体披露的22个抗生素品种降价通知本月会否出台,郭剑英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6月4日,郭剑英在上海东方卫视做访谈节目时表示,目前90%的医院是国家办的,而国家财政拨款有限,医院只能靠销售药品的差价获利生存。“在药品定价时,我们考虑医院药品利润平均大概在25%.”郭剑英称,由于医生开单存在提成,被医院拿走的药品利润有可能超过35%,加上药品流通环节很乱,倒来倒去的至少拿走20%,工厂和税收各拿走一部分,高药价就是这样层层加起来的。郭剑英表示,发改委目前正在筹备成立国家药品定价中心,实现由发改委、卫生部、药监局、劳保部、国务院纠风办等9个部门来综合治理药价问题,但这个中心只是帮助政府科学合理定价,不能指望解决所有问题。本地北京下半年招标采购将大幅降低药价市卫生局近期将联手市药监局限制高值医疗耗材使用 据新京报讯(记者魏铭言)北京市卫生局有关人士5月9日对记者披露,今年下半年,该局计划再度规范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防止其中出现新的腐败源,大幅度降低药品虚高价格,降低患者的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
同时,北京市卫生局近期还将联合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指导性意见的实施方案》。这份方案将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规定医疗机构引进大型医疗器械的条件,并要求医疗机构随时向有关机构报告试用情况,规范医疗机构用械,限制高值医疗耗材在用于诊治检查时向患者重复收费,保障患者以合理的费用,使用到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再回首80年代救助补贴取消,医疗成本自此不断增值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杜如昱: “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每年民政部都会根据医院救助亏损情况补贴30%- 50%或更多。这个前提造成医生看病不考虑经济问题,有病就看。但从80年代开始救助补贴费用取消了,我们医院每年都有几百万元救治费用收不回来,救助任务只能由医院独自承担。这时医患矛盾就加大了。”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杜如昱说,“医患矛盾还牵扯出医院的赔偿问题。改革以前没有赔偿问题,假如出了医疗事故,患者单位会凭医院证明按工伤处理。”医改从80年代初开始,当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病人看病难、住院难,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卫生部开始扩大医疗建设,人民医院在1989年从白塔寺老院扩建到西直门新院。
杜副会长清楚记得,当时人民医院的日门诊量就达到3000人,现在是5000人。“资源分配不合理是造成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他说:“80年代末,国内引进了先进的医疗技术,这是好事,但必然结果就是看病贵,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从科技的角度讲这是可以理解的,诊断水平的提高,治疗范围的扩大,病痛程度的减轻和人寿命的延长,这些技术都是拿钱换来的。90年代初,我们医护人员的工资占医院收入的10%,现在提高到30%(包括福利保障),医院资源成本在不断提高,但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很不够,80年代国家拨款占医院收入的12%- 15%,现在才占2%.”(实习生冯岚)记者观察医改方案为何迟迟未能出台?五载轮回千呼万唤 5年前(2000年2月16日),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药监局等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5年后(2005年1月),时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强在2005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说,今年国家将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他表示,卫生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有关地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周密测算、设计和组织,争取早日启动,确保试点成功。他强调,城市医疗体制改革不是“民进国退”,而是要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
既然方向明确,为何酝酿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至今迟迟未能出台呢?
高强在部署今年的医疗体制改革目标时曾指出,目前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中还存在几大突出矛盾:首先是社会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比较困难;其次是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不够合理;第三是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医疗服务监管相当薄弱;第四是社区卫生服务严重滞后,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没有明显缓解。
应当说,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主管部门医改实施方案的“难产”,医患矛盾也正在逐步加深。
2003年,卫生部对4800家医院的调查发现,每家医院的平均药品收入为1733.8万元,较2002年增加了117.6万元,而同期药品支出仅增加了67.3万元。同期,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医疗费中,药费占54.7%,与2002年比较,药费比重下降0.7%,与招标机构所预计的“降低药价20%-30%根本不匹配。
业内人士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国家大幅削减医疗投入。投入少了,政府自然要给医院政策。这个政策,就是现在被大家所诟病的形成医院“以药养医”现状的“医院药品加价”,即国家规定,医院最多可以在药厂提供的进货价上加价15%,同时,医院还可以从药厂的进货价中提取5%的利润。而另一个现实是,医院主要收入来自于药品销售,占总收入的50%至70%。为了提高生存或者说发展,在医院整体用药量不变、医生的诊疗费又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选择单价高的药品和昂贵检查费的高新设备成为医院本能的财务选择。
也许正是公益事业和市场产业的双重属性不“和谐”,才有了医院如此多的郁闷和尴尬,医改又岂是医院及卫生主管部门一家努力的事情。(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权威数据国家审计署去年对北京地区10家三甲医院进行抽查的结果发现,这些医院共向患者多收费达1189.96万元。其中药品未按规定降价、无依据收费等乱收费331.9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