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市场:更新观念才能拉动需求

2006-06-01

口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具有抑制排卵的作用,避孕有效率达95%以上,是育龄妇女常用的避孕措施之一。1956年4月,美国生物学家、“避孕药之父”格里高利·平卡斯(GregoryPincus)对避孕药在波多黎各和海地进行了首次临床试验。50年来,避孕药正逐渐成为全球女性生活中的重要药品。观念影响用药习惯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区别,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女性普遍采用的避孕方法也是不同的。有统计数据显示,多数欧洲国家有30%~60%的育龄妇女使用口服避孕药,这是控制生育的最普遍的方式;在北美和意大利,口服避孕药方式被10%~25%的育龄妇女接受,而美国则有30%~40%的妇女用口服避孕药避孕;德国妇女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平均年限为6.5年,法国为5.6年,英国为5.5年。  而我国只有2.3%的育龄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药避孕,此方式仅占所有避孕措施的2.06%。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郑淑蓉教授认为,妨碍中国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药的主要原因是对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存在很大的误解,如口服避孕药会导致体重增加;口服避孕药里含有激素,对人体有害;口服避孕药会影响将来的生育能力;甚至担心会因此致癌等等,这些误解都直接阻碍了中国女性选择使用口服避孕药。  中国计划生育技术研究所吴尚纯研究员指出,口服避孕药总体利远大于弊,社会应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个问题。郑淑蓉告诉记者,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口服避孕药是控制生育、保证女性生殖健康最安全、最有效的药品,它不仅适合各种人群,而且能预防某些妇科疾病。同时,各项研究结果已一致证明,口服避孕药的确可减少妇女总的癌症发生数。比如,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可以保护子宫不受到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同时它抑制排卵,因此可减少卵巢囊肿的形成,使妇女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性大大降低。据郑淑蓉介绍,我国妇女用口服避孕药作为避孕措施的人数比例不高,但将其作为治疗妇科疾病治疗药物的比例却在增加,这说明女性对口服避孕药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  专家认为,中国公众对于科学避孕的了解不足,特别是对口服避孕药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非常低,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妇女及医务人员对口服避孕药的了解还停滞于20年前的有关概念,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还心存疑虑和困惑。早期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剂量较大,孕激素单一,存在使人发胖、长斑的可能。实际上,长达50年的相关研究与技术进步使口服避孕药已经成为适合任何年龄育龄夫妇使用,且不会干扰性生活的可靠和可逆的避孕方式。  国际计划家庭联合会(IPPF)早在十年前就曾发表声明说:“在口服避孕药被广泛使用的年代里,它们比其他任何药物所进行的研究都更为彻底。”因此可以肯定,口服避孕药的发展已经转入适合妇女个体需求(如改善出血模式和皮肤状况)、为不能或不愿意使用雌激素的妇女提供可靠的避孕方式(如哺乳期妇女)、改善或促进服用依从性以及满足女性对非口服避孕方式的需求。  口服避孕药巨头企业广州先灵药业的付女士对记者说,加强宣传是改变固有观念的最佳途径,而且宣传对象不仅局限于社会公众,因为包括医生在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口服避孕药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在医生建议对公众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中国,这不能不说是口服避孕药使用推广的极大障碍。配方更贴近人体特征避孕是每对育龄夫妇在一定时期内都要面临的问题。高效、不良反应少的口服避孕药是未来避孕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这是日前在京召开的“全球避孕产品研发趋势”专家研讨会上,相关流行病学专家Martijn Nap博士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的。  Martijn Nap博士指出,在21世纪,避孕方式有了更多选择,目前主流的避孕方式包括口服避孕药、皮下埋植、宫内放置节育环、皮下注射等。口服避孕药由于具有高效、低副作用、良好的周期调控等特点,并且还能改善妇女皮肤状况和出血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育龄妇女使用。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在不断努力开发出更加安全高效的口服避孕药物。  据Martijn Nap博士介绍,当今口服避孕药有两个发展趋势:不断减低雌激素的剂量和开发选择性更高的孕激素。目前,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剂量已经从最初的150微克逐渐减至20微克~35微克,甚至15微克。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了如今仍具最高选择性的孕激素去氧孕烯,该药与雌激素配伍制成的复合口服避孕药是当前口服避孕药的理想选择。  郑淑蓉向记者介绍说,避孕药近50年来的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在雌激素剂量不断减少、孕激素活性不断增加的同时,还开发了多相型口服避孕药。1968年,30%的口服避孕药中的E含量超过50微克,而这一比例现已降至5%以下,而且几乎所有的畅销品牌口服避孕药中的E含量都不超过35微克。20世纪70年代,口服避孕药中均有一定的雄激素活性,会引起不良反应。1981年,第一个新的孕激素地索高诺酮的诞生,使雄激素活性大大降低。此后,孕二烯酮、Norgestimate的相继诞生使口服避孕药更趋于科学合理。第一代口服避孕药多为单相片(整个周期的雌、孕激素固定剂量),而第三代则为二、三相片,配方十分接近人体生理周期的激素变化,更加“人性化”。应用“选择性更高”的新型孕激素能改善避孕药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  先灵药业的付女士对记者说,企业在对口服避孕药研究中,主要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产品效果更好;二是减少雌激素含量;三是改进配方,使药物更贴近人体特征。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对妇女服用小剂量口服避孕药(美欣乐)的满意度和该药对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614名首次使用口服避孕药超过4个月的妇女参与了此次调查,在服药前和服药期间填写生活满意度的质量调查问卷(Q-LES-Q)。调查结果显示,服药期总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与老一代口服避孕药相比,现代小剂量口服避孕药对一些心理参数的影响更好,提高了妇女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一些研究显示,复合口服避孕药在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主要与其孕激素成分有关,但大部分研究还是支持雌激素与之相关的论断。目前,口服避孕药所含性激素的含量已减少,从而减少了其潜在的副作用。市场前景看好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碧莲曾把口服避孕药的面世称为“节育技术的一次革命”。但是,这种“改变了整个节育技术、计划生育形势”的药物,在国内市场至今仍处在半冷不热的尴尬局面。  我国人口众多,避孕产品市场庞大,而计划生育国策的大背景又使得我国生殖健康产业发展已渐成规模,现拥有生殖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几千家,仅避孕套每年的销售量就大约有20亿只,差不多是每年10亿美元的市场。但与此不协调的现象是,在我国避孕产品和服务高达36亿元的“大蛋糕”中,全球使用时间近50年的口服避孕药物却只占有极小的份额,仅有3亿元~5亿元,社会对避孕常识的普及和避孕药生产企业的商业宣传本来是传播健康知识的两条有效途径,但我国在这两方面都是相当欠缺的。一方面,社会传播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口服避孕药的特殊性使其比其他药品面对更多的相关规定,这也使企业难以施展普遍使用的科普宣传营销手段,这也是造成国内口服避孕药市场需求不热的重要原因。  另外,绝育手术和放置宫内节育器作为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方法,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了公众的接受和认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口服避孕药的认知。从花费上来看,绝育手术大约在60元左右,相当于口服避孕药一个月的开销,相对偏高的价格也是口服避孕药在农村或贫困地区推广的一个障碍。  虽然口服避孕药的国内市场稍显冷清,但庞大的女性群体、思想意识的逐步开放以及生育观念的不断变化,仍然使口服避孕药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事实上,服用简单、安全、高效的口服避孕药已受到越来越多女性的青睐,这一变化在大中型城市尤其明显。在上海致联市场研究公司对2004年医药零售市场中口服避孕药的监测数据中,就能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7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板城市中,上海和北京的市场份额占到7个城市总量的57%,这无疑也预示了我国口服避孕药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口服避孕药主要有短效口服避孕药、长效口服避孕药、探亲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几大类。有关机构长期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两地口服避孕药的市场容量都有所增加,北京同比增长了4.06%,上海增长了5.63%。从北京、上海口服避孕药市场排名上可看到,短效、探亲类避孕药销售较为冷清,未能跻身榜内,而紧急避孕药(如毓婷片、安婷片)却占了大约四至五成的市场份额。从北京市场这两年的排名来看,紫竹药业公司的毓婷片仍位居榜首,但是与2004年同期比,2005年的市场份额却有所回落,下降了4.70个百分点。据紫竹药业市场部经理罗旭介绍:1998年,毓婷的上市填补了国内紧急避孕药物市场的空白,所以产品一面市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此之前,计生用品无论是药品还是器械,都是国家计划采购、统一发放的,而毓婷率先单枪匹马闯进市场,打破了国家统购统销的局面。毓婷在上市当年,半年销量仅100万盒左右,2003年已提高到2900万盒,而2004年则为3,200万盒。  与此同时,南京欧加农公司生产的妈富隆片市场份额略升,目前,欧加农是惟一一家纳入我国政府计划采购宫内节育器之列的合资公司。2004年上半年名列第三位的是广州先灵药业生产的达英-35片。惠婷片的市场份额则由2004年的9.18%上升至2005年的12.23%,进入前三强。安婷片在北京零售市场的销售比较平淡,上海却连续两年处于冠军位置,市场份额也有所上升。毓婷片在2004年上半年销售稍逊,在2005年上升了5.74个百分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上海药品零售市场上,毓婷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占了约两成的市场份额。短效的口服避孕药中,由全球避孕专家德国先灵公司研发的新一代口服避孕药特居乐,是该企业针对中国市场特点而致力向中国推广的产品。